新聞眼/司法 要守護人民 或當被告人權天使?

司法天平向加害人歪斜,怎寄望司法有公信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任內自任召集人推動司法改革,但任期將屆之際,檢審過勞、詐騙猖獗問題卻浮現,七名將卸任的大法官還審查死刑是否違憲,準總統賴清德接下的恐非甜蜜的司改成果。

司法信任度低迷一直是執政者與法界的痛點,國人期待司法能定紛止爭,但可能提出解方的學者卻是在象牙塔內紙上談兵,難以期盼司法環境能好轉。

司改國是會議是繼一九九九年全國司改會議後,執政者再度有心解決司法沉痾的契機,出發點該受肯定。但司改分組委員會議難聚焦,被質疑是「放天燈」,而司法院長許宗力念茲在茲的憲法訴訟法、貫徹蔡總統人民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法兩大新制都已上路,迄今成敗難論。

國民法官一年參審頂多百餘件,對全國一年新收案三百多萬件來說,能引起的關注有限;但不管是爭議判決或執法人員的爭議行爲,卻容易讓司法形象蒙羞。

許宗力投入極大心力的憲法法庭新制施行不滿五個月,「臺義爭女親權案」就讓許「不是第四審」的說法破功;當司法院口口聲聲說要替法官減壓、減少訟源時,憲法法庭的每一號判決、裁定,卻屢屢增加各級法院法官的負擔,大法官自詡以人權觀點審視案件,但多少是忽視實務、窒礙難行的發想?

案件量增多加上政府打詐無方,各審級法院被案件壓得喘不過氣,法官、書記官過勞憾事頻傳,司法院的迴應卻根本沒有真正有效解方。

重案要犯屢獲輕判早爲人撻伐,雖增加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但法官直言「這是騙被害人的」。司法天平向加害人歪斜,怎寄望司法有公信力?賴清德該思考,他要當的是人民的守護者、還是被告的「人權天使」。

民進黨在國會失掉多數席次,賴清德上任不久即要面對司法院長、副院長在內的七名大法官提名,人選若只看顏色,恐無法強渡關山。賴接下司改未彰的攤子,想振衰起敝得思考是否要繼續在同溫層裡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