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今年來實質總薪資…何以一直七年首度負成長?

多數人心中總有疑問,上個月都「首度」了,這個月怎麼還會是「首度」?

道理很簡單,上月的首度是指近七年1~8月,這個月的首度是指近七年1~9月,因此每月發佈會多加一個月,如果還是負成長,當然就是首度了,譬如下個月的首度指的就是1~10月。

當然,如果景氣好轉,物價下跌,這個「七年首度負成長」是有可能於第二、三季劃下句點,過去也有這種情況;但是,以今年的情況看來,這個「七年首度負成長」應會一直持續到年底。

何以說「七年首度負成長」會一直持續到年底?因爲影響這個數字的兩個因素:總薪資名目成長率及通膨率,短期走勢不易改變,這由10月出口持續衰退,通膨率仍在3%以上約略可看出端倪。衆所周知,出口榮枯攸關薪資的成長,通膨高低會左右購買力的變化,這兩項因素如果沒有好轉,實質總薪資負成長自然難以扭轉。

實質總薪資負成長,代表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對於小民百姓來說就是購買力的下滑,當然是嚴重的警訊,雖然每月都出現同樣標題「七年首度負成長」,聽都聽得麻痹了,但這卻是臺灣社會的痛苦指數,執政當局萬萬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