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安平古堡更名 不接地氣惹議

臺南近來向中央爭取經費,投入包括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現址遺構挖掘及周邊考古等,圖爲安平古堡。(臺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古蹟是歷史文化演進的證據,一磚一瓦除了是先民的血汗,也構成在地居民生活的背景。也因爲古蹟與居民具有血濃於水的關係,更名時理應更爲謹慎。此次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審議通過的「熱蘭遮堡遺構」更名案,正是因爲沒有顧及在地居民的情感,企圖便宜行事,纔會惹出如此大的風波。

1624年荷蘭人在臺南安平建立全臺第一座城堡,起初命名爲「奧蘭治城」,之後改稱「熱蘭遮城」。在考古團隊啓動一系列的挖掘工作後,近來又挖出不少荷蘭及清朝時期的遺構,被文史界視爲歷史溯源的重大斬獲。特別是面對臺南即將迎來建城400年,這一連串的考古發現,堪稱意義重大。

這些遺構還沒有完全重見天日,文化部文資局卻忙不迭地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正名」,甚至還計劃將原本的2處國定古蹟,併入新的「熱蘭遮堡遺構」內,此舉不僅沒跟在地居民打聲招呼,也無視該堡曾歷經10次更名的地理與文化總體概念,儘管文化部尚未正式公佈,卻已無端惹來「安平古堡」的更名風波。

誠然,文化資產法定名稱的更改,依法只需古蹟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再經文化部公告即可,但因審議委員都是學者專家,往往只從歷史、考古及學術等專業角度看待命名一事,難免忽略在地居民與古蹟的生活情感,纔會出現古蹟命名與民衆通用名稱不同的奇異現象。

安平古堡更是臺灣衆多古蹟裡,少數經歷了荷蘭、明鄭、清代、日據及戰後民國時代的建築物,地位特殊,又是國內外觀光旅遊的指標性景點,任何更名的舉動,經常牽一髮動全局,豈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