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伴侶從不只有「人」!讓毛小孩為獨居生活不再孤獨

「Oba」享有不用預約就能直接進北榮院長陳威明辦公室的特權。 圖/北榮提供

臺灣不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一個人與毛小孩的組合也是愈來愈常見的日常寫照。

內政部及農委會資料顯示,二○二一年全臺犬貓數已達二九五萬只,十四歲以下人口數爲二八九萬,寵物數首度超過幼年人口。內政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去年全國累積貓狗寵物登記數爲廿四萬一四八八隻,遠高於出生數十三萬九千多人。財政部統計,寵物相關產業去年銷售額達三八七點三億元,近四年增加四成六。

種種數據顯示,毛小孩取代新生兒,養寵物的人變多,臺北市獸醫師公會前理事長楊靜宇指出,飼養寵物者中,未婚比率最高,佔了近七成,這與不婚族、多元成家變多等因素有關。

臺灣人愛養哪些寵物? 製表/許政榆

找伴侶困難 感情寄託貓狗

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觀察近年社會現象,貓狗已成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一定飼養毛小孩。許多不婚、獨居的中年男女,或單身同志朋友們的臉書主角並非自己,而是家裡的胖菊貓、賓士貓,或是笑到眼睛、耳朵瞇成一直線的柴犬,走路扭着屁股的短腿柯基。

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早在十年前,國際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預測,未來世界中,貓狗等寵物數量將高於小孩,二○一五年日本全國貓狗數量已超過新生幼兒,現階段臺灣也是如此,意味不婚不生,選擇與寵物度過餘生的民衆變多了。

陳亮恭分析,想要找到對的人、好的伴侶,難度愈來愈高,因此,許多人年輕時選擇「一個人生活」,邁入年老時,則「必須」一個人過日子,因害怕寂寞、孤獨,而養毛小孩作伴。

行政院政務委員、知名社會學者林萬億表示,臺灣單身晚年人口確實愈來愈多,如何降低生活孤獨感,成爲人生的重要課題,有些人選擇接近大自然,蒔花弄草,有人延續年輕時的興趣,如攝影、畫畫等,有些則是透過宗教信仰,與人羣互動,成爲遊覽車進香團一員。

相較之下,與寵物作伴,情感回饋更直接,不少獨居中老年人養毛小孩,找到生活歸屬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結婚和育兒的壓力沉重,如有房貸,負擔更重,養寵物顯得輕鬆,不用承擔多的責任,就能感受到愛與陪伴,填補孤獨與寂寞。

毛小孩作伴 提高生活質量

研究證實,毛小孩陪伴,可提高單身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其快樂和滿足,減少孤單感和憂鬱傾向。

陳亮恭表示,對於許多人來說,毛小孩不是寵物而是家人,除了陪伴,還能讓飼主感受到「被需要」的成就感,進而紓解生活壓力、降低孤獨感,「相信常對着貓狗說話的人,一定會愈來愈多。」

不過,林萬億提醒,養寵物的成本比想像中還要高,除了飲食及洗澡美容等,還需支付昂貴的醫療支出,如想借由與毛小孩的親密互動,排除生活上的孤單寂寞,應該做好心理準備,並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開心愉悅地與貓狗一起變老。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