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盛頓共識是解藥還是毒藥?

(圖/美國白宮網站)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4月底發表演講時提出「新華盛頓共識」。此舉被不少人解讀爲原來以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爲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已被宣告死亡了。然而「新華盛頓共識」真的有辦法挽救美國現在的困境?

「華盛頓共識」是指美國雷根、英國柴契爾夫人上臺後,以私有化、大市場、小政府、自由貿易等手段,推行貿易與金融自由化、減少國家干預等政策,強調以「民主政治」做爲一國發展經濟的制度基礎,藉此也引導開發中國家的西化轉型,建立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例如國際貨幣基金提供貸款的條件就是要貸款的國家必須接受以上原則的制約。

蘇利文在演講中直白地宣稱上述理念近年已對美國產生負面影響:市場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把美國掏空了;經濟一體化、相互依賴並未使各國更加負責任和開放,也未能使全球秩序更加和平與合作;且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削弱了民主政體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基礎」。

「新華盛頓共識」主張各國可以通過政府幹預、科技封鎖及透過市場準入,和用財政補貼等產業政策來保護國內產業;然後超越傳統貿易協定,有共同理念的國家結盟,建立新型的國際經濟關係。

回想拜登上任後,並沒有和中國展開貿易戰的第二階段談判,也沒有重新加入TPP,但對中國科技行業採取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強半導體出口管制,並將數十家中企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從而有效地將他們列入貿易黑名單。究其原因,還是美國利益,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量,擔心供應鏈的脆弱性,加強關鍵物質的供應鏈,停止依賴中國。

去年8月拜登先後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膨削減法案》,前者是要重振美國的晶片工業,後者則針對新能源、特別是電動車行業,其中對電動車電池在美國生產的要求,更清楚看到美國如何損人利己。這兩法案主要就是基於「新華盛頓共識」,通過財政補貼、規定產品含有國內生產成分、打壓及限制外國有關企業、對外國企業實施長臂管轄等,在在都與「華盛頓共識」的自由貿易、開放市場等概念背道而馳。

美國的改變反映的是其國內長期存在的政經亂象和深層社會矛盾,也對其獨佔全球主導地位愈發覺得力有未逮。關中教授《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的新書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國際地位的衰退與影響。對於以蘇利文爲代表的美國新一代精英而言,顯然揹負沉重壓力,因此急於尋找敵人與解藥。然而卻錯把朋友當敵人,把毒藥當成解藥。

經濟學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經濟的競爭讓市場運作更有效率,消費者可以有最大的福利;貿易理論是各自理性計算成本效益,用比較利益原則生產再交換貿易,會使雙方更好。干預、保護、補貼產生不公平競爭,都會損及市場效率;壟斷獨佔更會產生經濟租與尋租的行爲,不利社會進步。這些都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汲汲營營追求私利。川普掛在嘴邊的「美國第一」就是最好的寫照。經濟學雖然可把餅做大,但貿易後反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終究破壞合作,最後倒退成自掃門前雪的「自給自足」。

論世界的經濟發展,美國其實已經享受了很大的利益。美國的薪水、跨國公司的獲利都遙遙領先各國。美國應該思考的是內部治理的共享,而不是對外的開刀。殺雞取卵,把國際的雞都趕跑了,最後就沒有生蛋的雞可以給美國享用了。

(作者爲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