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開新局、闖新路、繪新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觀察

新華社西安5月10日電 題:開新局、闖新路、繪新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觀察  新華社記者  從巍峨矗立的雪山到蒼茫無垠的沙漠,從綠草如茵的草原到雄偉壯麗的高原……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涵蓋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來,西部地區發展成效顯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9%,不僅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更爲國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空間。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指出,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產業加速上“新”催生蝶變效應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激光器噴射出的光束快速飛舞。短短几分鐘後,火柴頭表面就出現了清晰的字跡。  “科技創新爲傳統產業轉型持續賦能,這種超快激光器可以解決傳統加工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領域。”公司副總經理陳俊威說。  從“老笨黑粗”的傳統產業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西部地區牢牢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地區發展新動能。  據統計,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工業增加值由2019年的5.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8.1萬億元。  在西南,川渝兩地電子信息製造業總規模超1.6萬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前列;在西北,陝西“追光計劃”實施兩年多來,光子產業總產值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企業數從不足100家增至320餘家……  “數字經濟”正成爲西部產業發展的熱詞。內蒙古大力推動5G技術、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寧夏力爭在2024年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6%以上;貴州今年要推動數字經濟實現質的突破,數字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要達到45%以上、規模突破萬億元。  西北大學副校長吳振磊認爲,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產業基礎逐漸夯實、類型趨於多元、帶動效應增強,隨着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有助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更大潛力。同時,一批因地制宜加速佈局建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望成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綠色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  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地,對於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着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西部地區豐富的水風光資源被充分利用轉化爲清潔能源,送往大江南北,成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能”。  來自雅礱江流域的清潔電能,只需3到5毫秒就可“閃送”至川渝、華東和華中等地的電力負荷中心。作爲國家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一,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累計發電量已突破1萬億千瓦時,綠色清潔能源發電量減排二氧化碳約8億噸。  從“沙戈荒”裡的藍色“光伏海”,到雪域高原上矗立的白色大風車,西部地區發展清潔能源的潛力和勢頭吸引了衆多新能源企業,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已成爲西部地區產業新名片。  甘肅省嘉峪關市加快佈局新能源產業,已形成年產15萬噸風電塔筒、25萬噸光伏支架、1吉瓦高效光伏組件的生產能力,光伏併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93萬千瓦;重慶加速形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預計2024年汽車製造業產值將達5500億元;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在四川初見雛形,“鋰電之都”未來可期……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加快推進生態修復、環境治理。  寧夏銀川,賀蘭山運動休閒公園裡,樹影婆娑,波光粼粼。曾幾何時,這裡因礦產資源無序開發而滿目瘡痍。  40處點位整治修復,近1.4萬畝礦坑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在地方政府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治理下,曾經的砂石採礦塌陷區已變身爲一座集生態旅遊、運動休閒和葡萄酒文化體驗於一體的主題公園。      大步跨越山海聯結世界  過去的西部,山高路遠。如今,陸海新通道上的貨船、馳騁奔忙的中歐班列,正發出西部各省份跨越山海、聯結世界、向外開放的時代強音。  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內,裝載着摩托車配件、電腦配件等貨物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將自此一路向南,駛向廣西欽州港,最終抵達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藉助這條貿易通道,超過1100種貨物品類通達全球121個國家及地區的503個港口。  從內陸山城到出海門戶,西部陸海新通道助推“中國西部製造”加快走向全球,也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送至中國西部廣闊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達3.7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37%。  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正在西部形成,爲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機遇。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西部地區累計開行中歐班列3.5萬列,佔全國總數的50.5%;佈局建設6個自貿試驗區和40個綜合保稅區。  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不久前,佔地約100畝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在這裡正式投用。  “中哈物流場站項目建成投用後,兩國‘樞紐對樞紐’的物流通道將形成,進一步推動中國—中亞地區開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加緊密的共贏合作。”西安滻灞國際港黨工委書記孫藝民說。  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老撾萬象,縱貫山巒、橫穿江河的中老鐵路已成爲聯結域內國家的重要紐帶。雲南抓好中老鐵路運營和沿線開發,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合作,推動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截至3月12日,中老鐵路已累計發送旅客3020萬人次,發送貨物3424萬噸,其中跨境貨物超780萬噸。  陝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談潤卿說,西部地區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多層次開放平臺,對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舉足輕重。      民生爲本凝聚共同奮進力量  中鐵十一局集團西康高鐵長安制枕場,一根根用於鋪設高鐵的軌枕加快產出。  “到今年年底,枕場將完成西康高鐵所有軌枕的預製任務。”長安制枕場項目負責人張建軍說,西康高鐵建成通車後,將使西安和安康兩地間鐵路通行時間從3.5小時縮短至約40分鐘,極大地便利沿線羣衆出行。  隧道穿越山樑溝峁,鐵龍奔馳戈壁沙漠,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在西藏,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十年間實現翻番,拉日鐵路、拉林鐵路先後建成通車,川藏鐵路加快推進;在新疆,交通網絡加快延伸,和若鐵路與格庫鐵路、南疆鐵路“牽手”,成爲全長2712公里的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線;在青海,G109小峽口改建工程唐蕃隧道下穿西和高速公路段施工全部完成,工程建設取得新突破。  基礎設施條件大爲改觀,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西部地區總人口占全國近三成,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  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打電話要到山頂上找信號,村裡幾乎沒有像樣的產業。近年來,南溝村推動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環境好了,百姓富了。  “種蘋果一年能收入9萬元,我還給別的果園剪枝、壓條,現在成了村裡的技術工人。”村民趙永東細細算着賬,“我老伴現在在村裡的景區工作,一年也能收入3萬元。”  據統計,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2.4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1萬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59.94%。  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達200天,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被稱爲“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  2022年7月,西藏實施雙湖縣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南部4個鄉鎮的牧民告別苦寒高遠的藏北,前往新家。從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多瑪鄉,搬遷到海拔3600多米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42歲的村民桑珠一連用幾個“更好”形容新生活:“氣候更好了、房子更好了、日子也更好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指出:“西部大開發作爲國家戰略,是一以貫之的。沒有任何動搖,更沒有削弱,而是不斷加強和完善。我們現在還在繼續推動這項工作。久久爲功,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在西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廣大幹部羣衆正同心攜手,用勤勞和智慧譜寫着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篇章。(記者沈虹冰、劉書雲、石志勇、張斌、雷肖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