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社論

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更加鮮明,思政課教師樂教善教、潛心育人的信心底氣更足,廣大青少年學生“四個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奮發昂揚,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建設取得的成績,對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建設、推動內涵式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教育系統當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爲強大動力,把辦好新時代學校思政課作爲建設教育強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

思政課建設關係千秋偉業後繼有人,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新時代新徵程上,思政課建設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爲。這是由當前思政課建設所處的階段,以及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所決定的。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位指引下,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條件得到重塑。另一方面,在國際國內形勢快速變革和互聯網技術的衝擊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鬥爭也更加複雜,當代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發生巨大轉變。着眼於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思政課建設亟待開創新局面。

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核心要求。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首先要找準政治站位,堅持目標導向,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上做到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核心載體和重要依託。要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入腦入心。面對國際國內發展新形勢、意識形態領域新態勢,必須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使思政課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強理論之供給。

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深入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爲關鍵任務。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人的成長、成熟、成纔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耐心引導,把各個階段都鋪陳好。因此,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強化思政課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要從體制機制層面做好統籌協調發展設計,在各學段教學課程設置銜接、教學研究上下足功夫,加強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效果的考覈和評價等。通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各個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銜接,努力爲學生成長打好底色,引導其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守正創新推動內涵式發展爲科學方法。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但講好道理很不容易,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理”始終是貫穿思政教育的一條主線,其內蘊的道理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學理、治國理政的政理,以及以中國故事詮釋中國精神的事理。因此,必須紮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爲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力量根基。新時代思政教育要在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中,引導學生懂政理、明學理、通事理。通過綜合運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等多種形式,探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努力拓展學習時空,讓思政教育更加溫暖鮮活、可親可信,真正走進學生的心裡。

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爲重要支持。“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目前,思政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爭做“大先生”、教“大學問”、育“大英才”的生動局面已經形成。在此基礎上,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方能釋放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強大動能。在配齊專職思政課教師的基礎上,要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後備人才培養。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不斷爲思政課教師隊伍輸送高水平人才。在思政課教師選用、管理、考覈中,要嚴把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對於在政治立場、師德師風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思政課教師,一律實行“一票否決”。要關心關愛思政課教師成長。通過構建同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特點相匹配的評價體系,設置項目資助計劃,健全教師成長激勵機制,讓樂教善教的思政課好教師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意義重大。各級黨委(黨組)要有力扛起“第一責任”,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各級各類學校要自覺擔起主體責任,因地制宜地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改革創新、主動作爲,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才能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