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演化成6類!中研院憂致死率恐提高 張上淳:醫療照護好死亡率就偏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數已突破300萬例,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指出,中研院初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演化成6大類型,而病毒變異程度愈大、致死率很可能愈高。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病毒類型、醫療照護都會成爲影響死亡率關鍵,若醫療照護品質好,死亡率當然偏低。

由廖俊智帶領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研究員楊欣洲團隊,四月初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抓取了全球各地共1932株最新的病毒基因序列,初步發現,病毒演化至今可歸納出亞洲一、亞洲二、歐洲一、歐洲二、美洲大洋洲/亞洲型共6類型。中研院也認爲,病毒的變異將提高死亡率。

▲中研院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已演化成6大類型,而病毒變異程度愈大、致死率很可能愈高。(示意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張上淳指出,初步看起來,病毒的變異跟死亡率沒有太多明顯的關係,但是病毒的演變造成毒性變高,致死率也提高,這是有可能的,但他也說明,就臨牀觀點來看,照顧的量能也會影響死亡機率,若醫療照護的品質非常好,所有醫院的第一線照護團隊可以非常仔細的把病人照顧好,這樣死亡率當然偏低。

反觀歐美國家,張上淳說,這些國家的照顧量能已不堪負荷,更有瀕臨崩潰的可能,那樣情況下就會造成病人死亡率偏高,所以一方面是病毒類型,二方面在醫療照護,都會影響病人死亡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