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智庫論壇》漢光實兵演習落幕後的下一步?(楊於勝)

7月26日凌晨由軍方主導,與警、消聯合執行國土防衛作戰演練,模擬臺北車站遭恐怖份子襲擊,並挾持人質對峙,憲兵特勤隊進入反制,演習過程十分逼真。(資料照,黃世麒攝)

早在實兵演練之前,便有民衆目睹疑似美軍出現在地方後備教召動員訓練的行軍隊伍邊,狀似觀察;實兵演練期間,美軍方代表更是一席輕便服裝出現在臺北火車站內憲兵反恐行動操練現場;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相信關心國防者皆好奇:美方究竟給什麼評論內容。

今年部分實兵科目雖受颱風干擾取消,但並不影響整體規劃設計,惟在外界皆言此次實兵演練可能是美軍加大對國軍地面部隊戰訓交流後,特別是疫後和俄烏衝突借鏡下,要求國軍調整國土防衛作戰戰略目標後的首次成果驗證。

儘管官方不承認美方要求國軍加重城鎮作戰比重,但實兵演練科目會說話——不管是橋樑阻絕守備、臺北車站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煉油廠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天然氣廠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八里臺北港反登陸作戰或桃園機場反空降作戰,除了不再否定解放軍登陸能力,明白說則是城鎮戰的開打必然性。

比較近幾年的漢光演習實兵部分,展示科目除了「戰備跑道起降」與「聯合反登陸作戰」實彈演習科目外,今年開始見到努力走出框架的科目:如徵用民間無人機投入防衛作戰,但既然要強化可能面對的城鎮作戰行動,國軍是否真的想過要面對怎樣的戰場景況下之攻勢?

2022年4月,國防部於立院公佈一份《中國軍力報告》中,尚指出解放軍地面部隊、水面艦及潛艦戰力均優於國軍,制空作戰亦已稍佔優勢,但受限臺海,尚未具備全面犯臺戰力,惟一年後今天的漢光39號演習,其實國軍實兵演練思維,已大躍進至願意正視解放軍上岸的事實與能力。這演習規劃是自發爲之?還是受限於人?不得而知?不管如何,多算勝,願意嚴陣以待,對建軍備戰總是好事。怕的是,不甘願下之做不足!

近十年來,不論是從中國大陸官宣的軍事演訓報導,或歷次中方軍工企業集團在國內、外防務展中的陳展,所涵蓋作戰概念與武器效能影片,及以各型式武器裝備模型支撐形成體系作戰的品項,已經證實解放軍刻正在仿效美軍或西方國家軍備發展,逐步走出自己的建軍備戰特色。

然而,中國大陸過往好大喜功的官宣軍事演訓報導內容,逐漸微調成統一口徑模式,除敘事簡單外,內容可以探研的訊息數據愈來愈少。簡言之、就是僅釋出「我想讓你看到的」!例如,解放軍北、東、南三個戰區所屬海軍戰備訓練型態報導訊息減少,即使披露,從艦型、編隊數量到操演科目的資訊不再詳述;轉型戰略空軍的出海訓練指標亦如是。

其中,較大不同處是戰區在地面部隊某些戰備訓練訊息,則相對提高曝光度,特別是在特戰和航特兵種的操演上。值得關注的是,有人與無人載具的協同作戰趨勢,訊息包括:2020年10月東部戰區於西北大漠執行防空旅攔截無人機羣實兵演練;11月東部戰區的陸航旅以無人機引導武裝直升機進行海上超視距精確打擊;2021年3月北部戰區的陸航旅進行直升機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訓練;5月東部戰區的陸航旅在黃海以無人機執行目標搜索識別目標後執行全彈種、跨晝夜實彈射擊;8月「國際軍事比賽-2021」中國庫爾勒賽區開幕式上,解放軍演示無人機引導遠火打擊直升機場。

至於國軍方面,強調反制正規兩棲登陸作戰的科目,對照2020年12月第73集團軍登陸演訓運用航速快、吃水淺的無人破障艇,接近登陸場附近海域向周圍大面積海域拋出攜帶的爆破筒,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引爆佈設在灘岸水際的水雷。這樣結合無人載具的戰場景況,國軍可曾試想將其做爲實兵演練的挑戰,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演繹,因爲怕無招應對?

更遑論國軍遠海機動的艦隊,要伺機遂行截擊作戰,可能要面對如2021年6月結合無人機運用的火箭軍實彈射擊驗證戰術行動。如果對岸刻意披露戰訓內容是透明、威懾的,那漢光39號演習實兵演練的科目所揭櫫的臺澎防衛作戰進程,與國軍預想的國土防衛戰場和擘劃之各項地面防禦作爲防衛措施,真的能肆應解放軍攻臺行動指向與戰術行動嗎?

數年前,筆者喊出是否該換個角度思考「以美軍爲敵」~美軍會如何進攻臺灣?!若美軍真的建議國軍調轉戰訓重心爲城鎮作戰,那麼國軍今年強調基礎關鍵設施防護的戰術行動型態,在美軍眼中有何問題?當美軍對科目中所列基礎關鍵設施採遠距精準攻擊時,國軍的戰術行動可有防禦效用?

俄烏衝突的戰場至今,驚奇不斷,在讚揚烏克蘭堅毅不屈的作戰意志之餘,國軍希望從中獲得某些值得參考的戰爭教訓。臺灣不是烏克蘭,不管是部隊建軍型態,還是地緣戰略環境,臺灣要面對的不僅是沒有戰略上的退路,更要思考時刻都處在高度戰場透明下,如何部署防禦作戰部隊。從美國要將臺灣打造成爲更多預儲高價精準彈藥和遠距打擊海上載具、空中戰機、無人機的飛彈武器庫,到高單價機動飛彈發射車組和雷達車組戰備機動時,及執行攻擊後的載彈整補過程,是否可以避免戰場高度透明的挑戰?國軍此刻是否該多想想,未來預儲大量精準彈藥,戰時輸運與高價值防空與制海資產機動時的防禦規劃可有升級?是沿襲過往以隨車的步槍兵保護爲主,配置有限數量打完就沒了的刺針飛彈,還是另有高招以對?

2018年6月漢光34號演習實兵演練階段,首度將國內科技公司之民用無人機及航控人員納入陸軍部隊協力作戰,執行戰場偵搜、目標標定、效果監視等戰術行動。時隔5年,演練科目仍是如此!請問,解放軍不會將無人體系作戰運用在攻臺行動嗎?那臺海周邊的無人機飛訓到各戰區所屬有人與無人載具的協訓科目,僅止於秀好玩的嗎?

當國軍終於承認解放軍能夠上岸,且會推進到內陸後,卻似無視於中國大陸軍工企業近年在結合作戰概念的軍備研製與作戰體系發展,仍着重以應對傳統武力作戰爲主的設定,這樣的漢光演習設計真的符合竭盡所能趨近實戰?演習既然要規劃公開的科目,就得要有以戰敗爲養分的最嚴峻狀況,甚至臆想中大型兩棲載具在攻臺行動角色已靜悄悄微調轉型,只因海峽天險或許不再!對直升機而言,距離真的不遠!臺海面臨已傾斜的戰力對比下,願國軍務實踏好下一步。每一階段演習結束,是下一階段的開始。若僅憑官方發佈新聞稿來博取績效、談戰力,一旦真正臨戰將嚐到苦果。(作者爲臺灣退役海軍上校、臺灣新故鄉智庫研究員)

(本文由臺灣新故鄉智庫協會授權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