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獻文專欄-外資回頭買 多方攻勢再添助力

事實上,外資仍站在賣方,統計顯示,2021年迄今外資賣超臺股金額達4,585.38億元,直追2020全年度賣超的5,394.70億元,不過從歷史數據來看,外資鮮少出現連續兩年賣超臺股的紀錄,研判2021年來的調節臺股並非看壞基本面,反而是因爲臺股企業獲利大好,帶動加權指數漲幅爲全球主要指數中名列前茅的市場,在權重配置的考量下,做出賣出臺股調節權重的決定。

隨着8月以來外資轉賣爲買,9月之後更是加大買超力道,一旦外資第四季對臺股回心轉意,絕對有利於臺股至年底前的多方攻勢,配合當衝新制上路之後當衝熱度適時降溫,對於中長線穩定市場籌碼面有所助益,也利於法人資金買盤重新迴流臺股,以及外資中長期增持臺股比重,進而強化臺股對外資的吸引力。就基本面來看,臺股企業獲利持續上修趨勢並未改變,整體企業獲利成長年增率可望達67%以上,近而讓臺股本益比不僅低於近5年均值,亦低於其他亞洲國家與成熟國家,加上企業財報普遍優於預期與電子旺季,央行也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5.75%,2022年爲3.45%,貨幣政策基調維持「適度寬鬆」,在基本面、資金面有利多方表現之下,預期近期的修正將吸引逢低買盤入場。

至於近期市場對於中國恆大的擔憂,對臺股與全球金融市場不至於造成重大沖擊,特別是目前恆大的風險仍屬可控,與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情況不同,由於全球財務體質相對2008年更爲健全,單一地產企業違約或倒閉,不至於影響全球經濟體系。

更何況中國官方釋出態度爲有很高的機率讓恆大事件有秩序的退場,與恆大主要往來的銀行,也已陸續爲相關貸款提列損失準備或對部分短期貸款進行展延,而中國銀行大多仍以國營、公營體系爲主,中國工商銀行資本額逾人民幣35兆元、中國農業銀行29兆、中國銀行26兆,要應付負債不到2兆的恆大,顯然並非難事。

回到臺股本身半導體產業鏈的優勢,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最新公佈數據,7月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達454億美元,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紀錄,月增幅2.1%,年增率更高達29%,由於全球半導體需求居高不下,可望持續帶動臺股從上游矽晶圓到設備、晶圓代工到IC、模組等供應鏈表現;另一方面,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最新統計也顯示,隨着全世界對於科技產業的應用全面性蓬勃發展,將帶動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銷售金額年增率大幅增加25.1%,上看5,510億美元。

臺股半導體產業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要命脈,根據研調機構IC Insights指出,2020臺灣晶圓產能在全球市佔率高達21.4%,穩居全球第一強,其次纔是韓國,預期2021年至2025年間,臺灣都能維持全球產能最大地區的冠軍寶座,配合整體交易量從傳產逐漸轉回電子類股,加上年底銷售旺季加持,第四季臺股表現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