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生夜間還在包尿布 醫曝不是病是而是這原因
中醫大新竹附醫兒科醫師林子晴指尿牀對兒童而言並非疾病,而是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現象,治療目標不僅是控制尿牀,更在於減少對孩子心理與社交生活的影響。(羅浚濱攝)
一名11歲小五男童每天有尿牀問題,不得不包尿布睡覺,父母擔憂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求診,兒科醫師林子晴做詳細病史詢問與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及腎臟疾病等可能性,經醫病溝通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並搭配藥物治療,男童在藥物控制下幾乎不需要尿布,將持續門診追蹤並與家長討論後續計劃。
林子晴表示,尿牀即夜間遺尿,是兒童中常見情況,5歲時約20%的兒童仍會尿牀,隨着年齡增長,多數可自然改善,尿牀的原因可能與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如夜間膀胱過動、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或抗利尿激素分泌晝夜節律不明顯有關,診斷需透過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必要檢驗,排除泌尿系統結構、膀胱功能異常等問題。
林子晴指治療多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建議減少晚間飲水量,確保睡前排空膀胱,若經3至6個月未見改善,可考慮溼感警報器或去氨加壓素,溼感警報器在尿牀時發出警報聲喚醒孩子,成功率約30%至60%,但在臺灣取得較爲困難且未納入健保。
去氨加壓素則能減少夜間尿液生成,但需嚴格限制晚間飲水,以避免低鈉血癥。若以上方法無效,可考慮合併其他藥物治療,另外需記錄排尿日記來追蹤治療效果。
「治療目標不僅是控制尿牀,更在於減少對孩子心理與社交生活的影響!」林子晴強調,尿牀對兒童而言並非疾病,而是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現象,家長需瞭解尿牀並非孩子的錯,應避免責罵或懲罰,採取支持態度,讓孩子明白這是正常現象,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另外也可在孩子在尿溼後參與更換牀單,培養責任感,透過親子合作,幫助孩子逐漸恢復信心,邁向改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