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逆勢增長12.4% 中國建築終成“地產一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敏 實習生劉玉婷 北京報道

在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期,基建巨頭中國建築,正藉助各種優勢快速做大。

近期,中國建築發佈2023年年報,去年中國建築營業總收入約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高於上年8.6%的增速;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42.6億元,同比增長6.5%,改變了2022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三大主業中,房建仍是營收貢獻大戶,基建、地產貢獻稍遜,其中地產的貢獻率僅爲13.6%。但由於地產業務的毛利率爲18.2%,爲三大主業最高,其毛利潤貢獻率達到26.3%。

實際上,中國建築的地產業務在2023年取得了重要突破。年報顯示,去年中建地產業務銷售額達到4514億元,同比增長12.4%。在年報的董事長致辭部分,中國建築表示,“銷售額逆勢增長、居行業首位。”

雖然中國建築早已是地產巨頭,但其關於“行業首位”的說法,似乎仍存爭議。

三大主業利潤率均下滑

作爲全球最大的建築企業,以規模論,中國建築仍然保持着一枝獨秀的行業地位。

2023年中國建築實現營收約2.27萬億元,在基建央企中,超出第二名中國中鐵約1萬億,實現斷層式領先。去年中國建築實現毛利潤2228億元,同比增長3.7%;歸母淨利潤542.6億元,同比增長6.5%,均爲行業之首。

其中,中國建築旗下有3家公司實現了超過百億元的淨利潤額,分別是中海集團(296億元)、中建三局(127.3億元)、中建八局(132.7億元)。

2023年,中國建築新籤合同額43241億元,同比增長10.8%。這將進一步鞏固其行業領先地位。

分業務類型看,房建、基建仍然發揮着“壓艙石”的作用,去年的收入貢獻率分別達到61.2%和24.6%,毛利潤貢獻率分別爲47.0%和25.6%。

與前些年相比,地產業務的營收和毛利潤貢獻率均有所下降,但自中海並表後,仍是業務構成的重要部分。

從利潤率上看,過去幾年,中國建築的地產業務毛利率不斷下滑,到2023年已降至18.2%,比5年前的水平近乎腰斬。

但罕見的是,去年中建另外兩項主業的毛利率也出現下滑。其中,房建業務的毛利率爲7.3%,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基建業務的毛利率爲9.8%,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這也使得中國建築去年的毛利率降至9.8%,比2022年降低0.6個百分點。

4月19日,中國建築副總裁、財務總監黃傑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建築行業市場競爭加劇,不斷壓縮企業的盈利空間,受整個行業的影響,公司房建和基建業務毛利率也出現小幅下滑。房地產業務毛利率下降,則是由於“地產行業調整轉型週期尚未結束”。

黃傑還表示,將採取多項措施保持毛利率水平的穩定和提升:一是持續提升項目質量。聚焦熱點區域、重點領域和優質客戶,多拿好項目、高質量的項目。二是提高精益建造管理水平。加強內部協作,提升經營效率,精細化管控項目成本。三是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主動“稱王”惹爭議

2023年,中國建築的地產業務實現合約銷售額4514億元,合約銷售面積1858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12.4%和7.9%。其中,中海地產貢獻過半。

中國建築旗下擁有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兩大房地產品牌。其中,中海地產於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股票簡稱爲“中國海外發展”。中海以出色的成本管控能力著稱,並常年位居中國房地產企業十強。

中建地產是公司各局院地產業務所使用的品牌,其內部也稱“局院地產”。中國建築旗下共有8個工程局,均涉足房地產業務,被稱爲“中建八子”。依託母公司中國建築,“中建八子”具有較強的產業鏈競爭優勢。

兩者共同構成了房地產界的“中建系”。

4月19日,中國建築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吳秉琪對兩個品牌的定位做出劃分:中海地產將致力於成爲卓越的國際化不動產開發運營集團,堅持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繼續做強、做大、做優不動產開發產業羣、城市運營產業羣以及創新業務產業羣;局院地產聚焦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開展地產開發、城市更新、資產運營、綜合服務等四大板塊業務。

關於2024年的投資策略,他表示,中海地產將聚焦於確定性相對較強的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以及優質的改善型項目;局院地產將推進“農民工納入保障性住房體系”“城中村改造”“銀髮經濟”三大課題研究,開拓投資新領域、打造增長新亮點。

過去多年來,“中建系”依託國資背景,發展穩健,是房地產業的隱形巨頭。近幾年,隨着房地產業進入調整期,民營房企競爭力弱化,央國企的優勢逐漸凸顯,“中建系”的行業排名也開始逆市提升。

2022年,中國建築地產業務實現合約銷售額4016億元,僅次於保利,位居行業第二。

到2023年,地產業務實現合約銷售額4514億元。在年報的董事長致辭部分,中國建築表示,“銷售額逆勢增長、居行業首位。”

但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說法有待商榷。

2023年,保利發展實現簽約金額4222.37億元,簽約面積2386.12萬平方米。保利集團旗下另一家地產上市平臺保利置業,去年實現全口徑合約銷售金額536億元,銷售面積225.2萬平方米。兩者合計,無論從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均超過了中建。

也即,雖然中建已經是房地產銷售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但從母公司歸屬和品牌一致性的角度,其仍然難稱行業老大。

一位匿名分析人士表示,近幾年,房地產業的主旋律是去槓桿,在規模效應弱化的背景下,房企大都諱談規模。而過去的經驗表明,行業老大的光環背後,壓力往往也令企業難以承受。

他表示,中建主動提及排名,既源於其對央企比較優勢的自信,也說明中建確實很看重規模排名。但即使實現規模第一,也並不意味着中建成爲了行業領軍者。在市場調整尚未結束、行業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當下,綜合實力的打造更爲關鍵。

他同時表示,拋開排名爭議,中建悄然躍居房地產第一梯隊,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按照當前的發展勢頭,其成爲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只是時間問題。

相比中建的穩定增長,去年保利的銷售金額同比下滑了7.67%,業績可持續性略遜一籌。2023年,中建新購置土地儲備1310萬平方米,截至當年末的總土儲爲8523萬平方米,兩項指標均超過了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