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銀行:中小銀行合併按下“加速鍵”
7月28日,河南農商行籌建工作小組發佈公告宣佈,省內25家法人機構將以新設合併方式組建河南農商行。在被合併的25家法人機構中,還包括去年11月剛揭牌開業的河南農商聯合銀行。
這並非個例,近兩個月,中小銀行合併正在加速進行。一方面,小銀行快速出清,據不完全統計,僅近2個月,就有超過60家中小銀行解散或被合併;另一方面,重組後有部分銀行資產規模躍升,邁向“萬億銀行”的行列。
業內人士認爲,銀行的合併重組浪潮掀起,不僅源於自身經營原因,也源於區域化險要求。
“消失的銀行”
近兩個月來,中小銀行“減員”再加速。
7月24日,淮北農商銀行獲批吸收合併安徽濉溪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債權、債務;6月底,遼寧農商銀行獲批吸收合併遼寧新民農商銀行等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6月初,民生銀行獲批收購梅河口民生村鎮銀行並設立分支機構。
除被吸收合併外,還有中小銀行被直接解散。6月2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公告,解散浙江岱山稠州村鎮銀行、浙江舟山普陀稠州村鎮銀行。
第一財經記者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不完全統計,僅近兩個月內,就有超過60家中小銀行解散或被合併。
中小銀行數量減少此前已有跡可循。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末,村鎮銀行數量爲1636家,約佔全國銀行業機構總數的40.87%,相較於2022年同期減少10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銀行“消失”的另一面是合併潮後多家萬億銀行的出現。
較爲典型的是此次新設合併成立的河南農商行。2023年11月,河南農商聯合銀行揭牌開業,是在省農信聯社的基礎上,由省屬國有企業出資發起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級地方性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河南農商聯合銀行披露,截至2024年3月末,該行系統資產總額2.6萬億元,存貸款餘額和市場份額居河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首位。
今年7月,河南農商聯合銀行與其他24家法人機構一起,以新設合併的方式,組建河南農商行,規模進一步擴大。
與之類似的還有遼寧農商行。遼寧農信系統改革採取“兩步走”模式,第一步先通過合併農信社新設省級統一法人農商銀行。去年8月,監管批准瀋陽農商銀行與30家農信聯社以新設合併方式組建遼寧農商行;第二步吸收合併省內其餘部分中小銀行。6月底,遼寧農商銀行獲批吸收合併遼寧新民農商銀行等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
多重因素
中小銀行掀起合併重組浪潮,不僅源於自身經營原因,也因爲區域化險的要求。
開源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呈祥認爲,中小銀行面臨盈利不足、資產質量弱、資本補充受限等困境,監管對其合併重組持鼓勵態度。此外,即使銀行自身經營問題不大,中小銀行也可能出於區域金融改革、形成金融合力的要求被合併。
從政策端來看,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省聯社改革穩步推進都成爲銀行合併重組升溫的關鍵因素。
一方面,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工作正在提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工作會議提到“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把握好時度效,有計劃、分步驟開展工作”是年度重點任務目標之一。5月下旬,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農村中小銀行監管司黨支部在《統籌推進改革化險,推動農村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文章中強調,加快推動農村中小銀行兼併重組,減少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數量和層級。
另一方面,在“一省一策”政策指導下,省聯社改革穩步推進。自2022年首個農商聯合銀行——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成立至今,目前已有七地省聯社改革方案落地。據記者梳理,上述七地普遍採用兩類方案,一類是統一法人模式的省級農商行,另一類是保留兩級法人地位不變的聯合銀行。上述河南農商行、遼寧農商行新設合併案例均是基於省聯社改革思路。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省聯社改革,尤其是統一法人模式的省級農商行組建中,中小銀行合併重組、數量減少是大勢所趨。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此前中小銀行的風險持續發酵,加快合併重組是化險的重要手段之一。業內一般認爲,中小銀行主要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 村鎮銀行等。
其中,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風險正不斷積聚。2023年底,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結果顯示,參評436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高風險機構共有337家,其中農合機構以及村鎮銀行的高風險機構數量分別爲191家和132家,共佔全部高風險機構的96%。
事實上,除農合機構以及村鎮銀行外,農商行的資產質量也並不樂觀。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數據,截至2024年一季度,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9053億元,大幅高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爲3.34%,大幅高於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1.25%、1.25%,1.78%,1.72%。
華南一名銀行分析人士認爲,目前村鎮銀行風險較高,如部分銀行出現倒閉容易產生較大的連鎖反應。鼓勵銀行合併重組可降低風險暴露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在他看來,銀行合併重組能夠有效緩解網點重複建設的問題,降低服務網點的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