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加步槍? 北京汽車產業“翻身仗”打響

4月16日,一則由央視新聞發佈的小米工廠探訪視頻衝上熱搜。視頻中,央視主持人撒貝寧遍歷小米智能化工廠的各個角落,言辭中不吝誇讚,網友在雲探廠之餘不禁感慨小米汽車“面子”真大,產品纔剛剛上市,就能獲得“國家隊”的重點關注。

誠然,小米SU7發售即“破圈”。預定開啓後,4分鐘大定突破1萬臺,7分鐘大定突破2萬臺,27分鐘大定突破5萬臺……目前大定鎖單的6萬臺勢必要將全年產能榨乾。這可能是吸引央視策劃一期探廠節目的線索,但卻未必是推動節目能夠如此高效呈現的決定性因素。

按圖索驥,小米汽車爲北汽集團,甚至爲北京汽車產業帶來的崛起希望可能纔是央視光速入場的根本原因。

去年9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正式發佈《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方案》提出三個發展目標:一是新能源技術創新實現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性能進一步提升,力爭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二是強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佈局的高效協調發展;三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京產量超30萬臺,進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競爭能力。從政策內容不難看出當前北京提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決心與目標。

歷史上的北汽也曾“闊”過,創造了很多“歷史瞬間”。

1958年,北京汽車製造廠成立。這是繼紮根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之後,我國興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車生產企業。同年,北汽生產出第一臺“井岡山”牌小轎車,標誌着北京汽車工業的正式起步。

1960年代,中蘇交惡。我國汽車工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蘇聯技術全面回撤的干擾。但北汽頂住了壓力,自主研發生產出BJ212輕型越野車。憑藉出色的耐用性和越野性能,BJ212在之後的20多年裡成爲爲數不多的既是軍用也是民用的一款通用車型,這期間50餘萬臺BJ212遍及國內各個省市,填補了那個年代我國汽車產業的部分空白。

1973年,北京汽車工業公司正式成立,這是北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北汽開始走向規模化、專業化。1984年,北汽與原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合資成立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這是我國汽車工業體系的首家合資企業,北京Jeep開始替代BJ212成爲北汽新的汽車名片。

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北汽作爲彼時國產汽車工業的絕對領先者之一,與韓國現代光速簽約合作,北京現代工廠於次年完成建設,同年實現合資汽車的量產下線,再一次復刻BJ212的效率傳奇。

在國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北汽曾連續“扛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 2014年,北汽新能源以238%的同比增長率、5510臺的年銷量“榮登”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榜首,並同時躋身當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四強。起點很高,但發展隱患早已埋下。

彼時的新能源造車與當下相比,幾乎是步槍和大炮的區別,雖然北汽新能源在當時已經成爲行業銷冠,但由於當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缺乏系統性的產業化經驗不足,鋰電技術體系不足以支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導致很多車型在產品性能方面不盡人意,甚至被調侃爲“也只是比‘老頭樂’多了一張綠牌”。加之從2016起,國家開始徹查新能源騙補,如日中天的北汽新能源也陷入了這場輿論風波。隨着質量和口碑不再,2018年北汽以及北汽新能源的銷量“神話”逐漸走向破滅,而這只是北京市汽車產業“下行”的一個縮影。

數據上的銳減則更爲直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市汽車年產量尚有237.95萬臺,而到2022年,產量迅速跌落至100萬臺。北京汽車產業在經歷斷崖式下行後已與其他汽車產業集聚地區拉開明顯差距:2023年,廣東省汽車年產量近520萬臺;上海市、重慶市汽車年產量均超200萬臺,湖北省汽車年產量近180萬臺,陝西省汽車年產量接近150萬臺。年產100萬臺的北京甚至沒能進入全國各省汽車產量排名的前10……

新能源汽車細分賽道上,北京成績更慘,甚至沒有地級市能打。根據各地公佈的2023年造車數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前十的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長沙、常州、廣州、重慶、柳州、鄭州,只看數字北京甚至沒能贏過柳州,發展窘境十分凸顯。

好在,北京已經找準了小米汽車這劑“猛藥良方”,並提前“押寶”——北京市以特批的方式幫助小米拿到造車資質,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頒發的最後一塊新能源汽車牌照。由北汽代工的小米汽車能否強勢崛起似乎不再只是一家車企的發展問題,它所承載的可能還有區域汽車產業復興的沉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