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CEO李笛:對元宇宙“其實並沒有那麼感冒”|連線創始人

“一直以來小冰只做純軟件,不做硬件。”

《安安訪談錄》是界面財聯社執行總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檔深度訪談類欄目。從投資角度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覆蓋傳媒創新、VC/PE、信息服務、金融科技、交易體系、戰略新興等方向。科創板日報《連線創始人》是由《安安訪談錄》出品的針對創新創業型未上市企業創始人的訪談欄目,以企業創始人/CEO的訪談爲一手信源,讓成長中的創業公司走入公衆和市場視野,併發掘最新技術和產業趨勢。

【產品圖】

本期訪談人物:

小冰CEO 李笛

“一直以來小冰只做純軟件,不做硬件。”

▍個人介紹

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曾任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微軟小冰全球總經理、微軟Bing搜索引擎亞洲區總經理。

▍第一標籤

人工智能情感計算框架首倡者

▍企業簡介

小冰公司前身爲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團隊,2020年分拆爲獨立公司運營,實現完全本土化。小冰框架是全球實際落地及完備度最高的AI Being基礎框架,覆蓋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6.6億在線用戶、10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衆。商業客戶遍及全球,其中在智能車機領域滲透率超過60%,在AIGC領域的商業化成果也已廣泛應用於金融、文化、紡織、旅遊等垂直領域。

李笛此前曾任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畢業於清華大學。作爲一個技術型的CEO, 除了日常的行政工作,他領導的一支分佈在多個國家的全球團隊,負責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系統的技術研發、產品革新及商業落地。

根據小冰官方的說法,新融資將用於加速AI Being小冰框架技術研發,推動數字員工普及。

AI Being是小冰公司對於虛擬人的叫法,指可交互、能生成內容的自驅型虛擬人。更準確而言,它背後是一個構建虛擬人的框架,以此爲標準,既可以打造服務企業的虛擬員工,也可以塑造受大衆追捧的虛擬偶像。

AI Being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如火如荼的元宇宙裡數字人的概念。

但在李笛看來,元宇宙是一個虛擬空間,AI Being則是超空間的存在,它既可以是元宇宙里人類的數字分身,也可以是車裡的AI互動助手,更可以是人回到家中的虛擬陪伴,“AI Being是大於虛擬空間的”。

對於元宇宙,李笛說他們“其實並沒有那麼感冒”,但以數字員工的普及作爲明年業務重點,原因在於可以幫助企業做數字化升級,“數字員工是數字化轉型的下一階段”。

以數字化爲錨點,這一點多少受到微軟的影響。過去40年,微軟從一家售賣電腦操作系統的美國技術公司,成長爲集操作系統、辦公與協同平臺、消費硬件、雲計算、遊戲等軟硬件業務於一體的全球科技巨頭,正是抓住了數字化的浪潮。

近10年,數字化浪潮正在加速推進,大量企業被上雲,各行業公司內外部業務邏輯被數字化,企業大量用戶資源被沉澱於數字化平臺中,可以看到,數字化轉型仍然是當前全球的一個核心主題。

但與“老父親”微軟那個黃金時代不同的是,現在,“流量紅利消失,數字化轉型已經到了瓶頸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轉化這些用戶”,李笛說,比如幾個億的用戶拉進來之後,但是“轉化率不夠”,“這個經濟就很粗放”。

數字員工在某種程度上爲當前的數字化困境提供了一種解法。李笛舉了萬科數字員工“崔筱盼”的例子,背後的技術提供方正是小冰公司,“崔筱盼”用於負責催辦萬科預付應收逾期單據工作,因覈銷率91.44%的好成績,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其還獲得了萬科 2021年度優秀新人獎。

李笛說,數字員工在這裡的關鍵作用是以人類的EQ,替代人工去做交互,這個轉化率是91.44%,遠高於過往人工效率。

“數字化轉型已經在進行中,我們在做的是數字化升級,數字員工可以把以往粗放的數字化生態,向高質量方向進一步推進,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李笛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02——————————“崔筱盼”與“洛天依”的背後推手

打開小冰公司官網,在商業解決方案的數字孿生虛擬人業務線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見虛擬專家和虛擬員工兩種應用類別。李笛說,專業和通用也是接下來小冰普及數字員工的兩個方向。

按照李笛的介紹,專業應用以人工智能教練/專家系統爲代表,比如運動員訓練時,小冰的人工智能提供技術分析,可以看技術錄像,評測打分;再比如財經新聞領域,因其專業性門檻較高,人工智能可輔助新聞內容生成,代表應用案例包括冬奧AI裁判與教練觀君、每日經濟新聞的7x24小時主播“N小黑與N小白”。

通用方面則更好理解,AI Being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提供個性化設置的虛擬員工,前文所述的萬科財務部催收專員“崔筱盼”,以及紅杉資本的分析師“Hóng”,包括最受追捧的虛擬歌手“洛天依”,背後的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均是小冰。

看起來,AI Being數字員工是一件很to B的事情,這也意味着這種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尤其是在各行各業講究降本增效的當下,客戶需要看到實在的價值。

李笛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小冰的模式是“分成”,比如給企業製作一個虛擬員工直播帶貨,小冰和客戶會則是按照成交量來按比例分成。李笛還告訴記者,今年,小冰已有客戶的續約率達到了100%。

to B是小冰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李笛的目標顯然不止於to B。在公司層面的商業計劃則是to B和to C兩條腿走路,to C會是未來的一個長期方向。他說,其實具體到應用時,AI Being的to B和to C界限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最後的to C轉化,往往纔是真正的生產力。

但如果將視線拉回小冰所處的整個AI行業,一路高歌猛進,但應用落地困難,收入盈利成謎,明星公司組團上市,而後股價集體大跌,景象前後反差,不免令人唏噓。

小冰某種特殊之處,也在於此,行業高歌猛進的那些年,其不爭不搶,以至於李笛常說,小冰是一個“特別慫”的公司,但面對落地和收入迷思的業內難題,作爲行業一員,它也很難置身事外。

虛擬人被認爲是撬動小冰公司AI技術落地應用一個支點。小冰框架中運行的AI Beings,覆蓋6.6億在線用戶、10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衆。僅數字員工就運行着30萬名。

李笛說,小冰最大的價值是那個Framework(框架),甭管是做數字員工,還是簡單的語音助手,這些只是我們產品對外表現的一種形式,他們都要從這個框架裡面生長出來。

03——————————AI Being只做純軟件 不做硬件

當問及營收規模的時候,李笛先是給了一個觀點,“一直以來小冰只做純軟件,不做硬件”。

這也是小冰區別於行業絕大多數AI公司的一點所在。李笛認爲,只有這樣AI Being纔不會被空間所侷限。“目前爲止,中國公司純軟的AI收入上,我們的營收規模應該是最大的”。

不過,他還是補充了一句:“雖然在這上面佔了個彩頭,或者讓大家覺得很佩服,但對小冰其實沒有任何幫助。”

在虛擬人這件事情上,事態整體正朝好的方向發展。李笛說,其實小冰最開始提AI Being概念時“老會被罵”,但慢慢的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上靠了。

但,正如2014年做小冰之前,中國所有的語音助手都叫“xx語音助手”,而小冰之後都是“小x”,跟風和過熱,那時候李笛害怕市場被毀掉。如今,虛擬人行業似乎同樣到了那種時刻。

李笛說他現在也“還是會擔心”,比如利用神經網絡渲染技術,AI換臉作惡的;再比如拿着一大堆熱錢,刷論文,挖最好的科研人員進團隊,再融更多的錢,實際卻沒有產出的......“現在也許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

李笛說,他理想中希望AI Being達到的狀態是“無處不在”和“習以爲常”,到那個時候大家再去討論數字人或虛擬人,不會像現在這樣“無所適從”。

張洋洋

zyyvian

科創板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