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與巴爾扎克 巴黎拉雪茲公墓夏日訪古

我的目的地拉雪茲神父公墓。雖說中國人有下午不掃墓的說法,不過作爲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墓,拉雪茲神父公墓已不僅僅是一片墓地,它也是一個公園、一處巴黎心目中的城市綠洲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葬有歐洲多位文化界名人。本文圖均爲 TammyLi 攝

由於法國文豪莫里哀寓言詩拉封丹衣冠冢的遷入,拉雪茲神父公墓在歐洲開始初有名氣。此後,不僅是法國名人,許多異國名人也安葬於此。經過幾次擴建,如今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區最大的墓地,面積逾43萬平方米。這裡有名人雅士,也有尋常百姓,他們充滿個性的墓碑,也代表着墓園藝術化的那一面。

我是衝着王爾德之墓去的。剛讀完《道林格雷畫像》,他刻薄而精闢的文字仍刻在腦中。原本以爲他是這裡最負盛名的人之一,理應不難找,但進入公墓半小時後,我便迷失在高高低低的墓碑之間。

拉雪茲神父公墓有七萬多座墓碑,巴爾扎克、蕭邦、比才、普魯斯特等大師均埋骨於此。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裡也是一個戶外藝術館,公墓以英式建築及神殿爲設計特色,許多墓地都有獨特風格,如哥德式奧斯曼式等,還有許多充滿藝術感的裝飾與雕像

墓地就像個大公園

肖邦之墓

巴爾扎克之墓

有人說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巴黎的綠洲,此言非虛。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難想象在巴黎中心有這樣一片幽靜的思古之地。園中森林茂密、鳥聲清脆,大片草地點綴其間,走一段路便有供人休憩的長椅,絲毫沒有想像中墓地該有的悲鬱感。

漫步其間,彷彿就漫步在巴黎的歷史裡。雜草中一座羅馬殿風格的陵墓頗爲壯觀,細看是一對夫婦雕像同躺其中,男的是十二世紀哲學及神學家彼得·阿貝拉爾,身邊便是比他年輕十八歲的愛人愛洛依絲。

阿貝拉爾恃才傲物,是當時學術界大紅人,卻愛上自己的學生、巴黎大教堂教士福爾貝的侄女愛洛依絲。兩人偷偷結了婚。在當時的社會,師生戀不被允許,阿貝拉爾後來遭以宮刑,愛洛依絲也被迫逃往異國。二人就此分離。他們通信表達愛意,寄託相思,正是這些書信啓發莎士比亞創作了《羅密歐朱麗葉》,盧梭的《新愛洛伊絲》也是直接取材於這一愛情故事。

阿貝拉爾死後,愛洛依絲將他的骸骨運回修道院,併爲愛人修了墳墓。二十年後,她終與愛人同眠於一處。早在1780年,當時負責法國遺蹟博物館的修建者熱拉爾便有感於二人的愛情傳奇,於是到了1800年,他想方設法將二人遺體挖出,將它們運至法國。幾經輾轉,這對夫婦終於長眠於拉雪茲神父公墓。

阿貝拉爾與愛洛伊絲之墓大概是拉雪茲最讓人感傷的一處地點

終於來到王爾德的跟前,眼前這座現代感十足、糅合印度與古埃及風格的天使雕像,取材自他的詩作斯芬克斯》,形象與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人首翼牛像十分相似,跟周遭的古典式墓碑可說是相映成趣。

一般來說,墓碑上的雕塑都是暗喻墓主,不過王爾德墓碑上的天使,卻與他的真實形象並不相稱。這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爭議。

有人認爲,王爾德是“一位玩世不恭的才子”,雕像“把他的聰穎和愚蠢、傲慢和屈辱、驕奢和貧困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有人認爲,王爾德是“同性戀受害者先驅”,而隨着同性戀被普遍接受,雕像旨在把他表現爲“同性戀的文化偶像”。

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王爾德的墓碑曾經是墓園裡最浪漫的——爲了悼念這位天真半生的作家,前來拜祭的女性大多會在碑上留下深深淺淺的脣印。此舉雖然羅曼蒂克,卻給墓園管理人員帶來許多困擾:這些脣印既難清理,也加速損壞。現在,墓穴的下半部分已圍上了玻璃,不過玻璃上還是印着許多鮮紅的脣印,有些已經侵蝕到石頭的紋理裡,難分彼此了。

王爾德的墓碑已被玻璃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