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黃金茶振興鄉村 城鎮居民就業新選擇

2024白沙溪谷雨採茶節活動,吸引民衆到場採茶,體驗茶農樂趣。(朱紹聖攝)

有500多年曆史的湘西黃金茶,在官方推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政策下,近10年來相關產業飛躍式發展,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超過60倍。面對疫後經濟的持續下行,在沿海城市打工的農民陸續返鄉,家鄉產業不僅讓他們重啓新生活,還是城鎮居民就業的新選擇。

「鄉村振興‧瀟湘茶行」第19屆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活動,日前走進大陸湖南湘西州保靖縣。據記載,湘西黃金茶源於明清時期,最早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隘門關互市上出現,作爲主要流通「貨幣」,茶被用來交換生活用品而有「換金茶」之稱,後演變爲俗稱「一兩黃金一兩茶」的黃金茶。

2010年至今,特別是2013年大陸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湘西茶園面積迅速擴展,茶葉產業飛躍式發展。其中,保靖縣黃金村有7片古茶園、2057株古茶樹,最古老的「茶樹王」有416年曆史;國茶村也是保靖黃金茶原產地核心區,種植黃金茶1.5萬多畝,全村農民人均收入2.8萬多元(人民幣,下同)。

黃金村支書石金貴向媒體介紹,90年代全村以農耕爲主,人均年收入約400元,但在推廣黃金茶種植與銷售以後,人均年收入已達2.5萬元。「種茶發不了財,賣茶才能賺錢」,但他坦言,目前黃金茶的品牌影響不大,如何讓其走出湖南是緊迫問題。

新冠疫情期間,離鄉到沿海大城市打工的農民接連返鄉,在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引導下,打工人在家鄉開始新的生活。一名採茶女工表示,以其單位爲例,採茶年薪約4、5萬元,較具技術的製茶工作者年薪則爲6、7萬元,薪水雖不如在沿海城市打工,但家人彼此可互相扶持。

豐富資源投入鄉村,也讓城鎮居民轉向農村找頭路。一名在農村工作的婦女表示,自己住在吉首市,每天都要開1個小時的車到村裡工作,雖然城鎮確實有所發展,但疫情後經濟持續下行,前往資源投放較多的農村成爲就業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