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食堂】饕客的劇場式吃鍋

夜深仍滿是人潮的薑母鴨店。

【文字/攝影 施彥如】

對我來說,薑母鴨的必要條件——湯頭如何香醇,鴨肉如何久煮不爛,薑母如何辣暖肺腑——都是其次,各家有各家的擁護;但黃燈籠紅炭火,徒手端起陶鍋的老闆,和排在人行道騎樓間、那蹲下站起必須要用到一點臀肌力的低矮桌凳,纔是薑母鴨之所以是期間限定,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作者彥如,現役編輯,編過數本食譜,對飲食多有見解。

薑母鴨彷彿被當成冬冷剋星,有它就能過冬。

節氣大雪前一日,我和先生自復興崗探病返家已過九點半,興起吃薑母鴨的念頭,想以充滿人氣火鬧的空間,濃郁酒姜鴨香,驅一驅探視後的沮喪與十二月初冬微涼的氣溫,遂前往住家附近的連鎖薑母鴨店。

離打烊尚有兩小時,店家裡外都聚集了人潮。看起來剛結束社團活動的大學生們,幾十人圍成一圈,打屁閒聊等位子,不時爆開外人難解其意的笑聲;幾位彷彿剛下班的中年男女,眼神停滯雙頰潮紅,桌上堆滿喝空的幾手玻璃酒瓶。店內幾張矮桌,客人吃的進度不一,有呆等湯沸、擺滿整桌生食材的;也有將啃完玉米芯堆成一座小山、用勺子撈漏網煮料的。整間店鬧哄哄,矮桌凳排到店家外頭,蔓延至隔壁與隔壁幾間店面騎樓。三角錐與成排停妥的機車腳踏車,隔開汀州路地下道口,夜歸的行車呼嘯而過,街邊店家關上招牌,拉鐵門歇息,對街是闃暗寂靜的客家園區。而這頭人聲鼎沸如鍋中煮物,怦然響徹夜深。

老闆在爐臺前點大火滾鍋湯,拌麪線,分葉菜與鍋料,我們等了一會兒,被領到離店最遠的騎樓邊坐下。拿着粉紅菜單,想吃的鴨心與茼蒿已售完,兩人合吃,不若多人聚餐易分食,能點的樣數少,因此格外珍惜選項。在單子上無需思考地快速劃了小份薑母鴨鍋底、面線、生豆皮、玉米筍與鴨血肝,最後姑且以冒險家精神,在沒吃過的鈴鈴卷旁劃上一劃,再至冰箱拿一瓶冰透的生啤,開瓶器撬開瓶口真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