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皇帝」曾竈財:用墨寶佔領街頭的藝術奇人
九龍皇帝曾竈財,與他的墨寶。 圖/報系資料圖庫
▌香港「九龍皇帝」曾竈財:用墨寶佔領街頭的藝術奇人
曾經的香港,從1950年代至千禧年代的幾十年間,有着這樣一道風景:
歪扭拙劣的中文毛筆字體,密密麻麻的爬滿了可以寫字的平面,若細讀,會發現當中內容有大量人名,中文字裡又混雜阿拉伯數字,字體大小不一致,個別字詞會被寫得極大——例如「國皇」——而這些大量堆疊的文字,皆無法組成連貫有意義的字句。
牆壁、橋墩、地下道、電箱、柱子、甚至是路牌,這些毛筆字竟爬滿了香港,大多在九龍,包括觀塘、尖沙咀天星碼頭、坪石邨、翠屏邨等地,但也不限於九龍,港島中環和西環等地都也能看見這些怪異而獨特的文字。寫下這些字的人,自號「中英國皇」——也就是在他街頭作品中,大大的「國皇」落款,有時他又寫着「九龍國皇」或是「新中國皇」,香港人則稱呼他爲「九龍皇帝」。
九龍皇帝本名曾竈財,從他的皇帝墨寶便可看出,他的教育程度不高——實則上,他的確僅接受過兩年的正式教育;從多年香港媒體的採訪資料中,可得知九龍皇帝出生自中國廣東,16歲時來到香港定居投靠舅舅,四處打工維生。九龍皇帝不良於行,是因爲在工地和垃圾場工作時被壓傷腿部,餘生便依靠柺杖走路,而他到處寫字的原因,據說是他35歲時左右,在老家整理祖先遺物時,發現九龍部分土地是周朝時天子賜予曾家祖先的食邑,這代表,他應該是九龍土地的繼承人。
九龍皇帝四處揮毫,用斗大的字跡寫下歷代祖先的名字。 圖/Art Research Institute (HK)
九龍皇帝的作品曾於2023年來臺展出,圖爲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報系資料圖庫
從此,自1956年左右開始,九龍皇帝四處揮毫,用斗大的字跡寫下歷代祖先的名字,以此宣示他對九龍土地的主權;當時香港仍屬英國殖民地,曾竈財不滿英國「霸佔」了家族領地,寫下的文字中也包括對英國政府的控訴,偶有咒罵英國女王的內容,到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後,九龍皇帝文字中抨擊的對象換成了中國。
九龍皇帝對九龍土地主權的主張,是否有所憑據?沒有人曾經見過這份傳說中的曾家遺物文書,而他的精神狀況也普遍被懷疑,幾十年來當他帶着毛筆墨汁四處寫字時,行人會走避、帶着小孩的家長會把孩子的眼睛遮住;揮毫破壞公物的行爲讓他成爲警局常客,他的街頭墨寶也總是在寫上之後,非常快地就被清潔隊洗去或用油漆蓋過,只是出了警局之後,九龍皇帝便又再次寫上他的書法。
曾竈財的家人不與他同住,對外界的關注表達排斥,據九龍皇帝自己的說法,他的太太因爲不能忍受他到處寫字破壞,已經離開他,不過這些仍無阻他在寫下曾家21世家譜和封號時,將太太、孩子的名字一起寫上。就是這樣一個,半世紀以來港人眼中的怪人,卻隨着時代演進,他的字跡連同他寫字的身影,一起變成了香港的一道文化風景。
九龍皇帝的身影進入了流行文化,從1970年代香港TVB的單元劇集《畸人列傳》開始,陸續有香港電視劇出現影射他、或是以他的故事爲藍本的角色,香港傳奇搖滾樂團Beyond也以九龍皇帝爲原型,創作了歌曲《命運是你家》,還有1997年,香港時裝設計師鄧達智用九龍皇帝的墨寶作品來設計服裝,引發社會爭執版權問題。
包括兩扇寫滿字的大門在內,M+收藏了22件九龍皇帝的作品。 圖/維基共享
九龍皇帝的藝術地位,在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開幕時做爲開幕展的展品,可見一斑。 圖/M+
甚至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前,九龍皇帝在藝術家劉霜陽協助下,於香港藝術中心辦了書法展,當天一件作品也沒有賣出去,隔天九龍皇帝如常回到街頭,揮毫標記自己的土地,但此後九龍皇帝的作品愈來愈受到更廣泛的重視,至2003年,九龍皇帝的作品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成爲首位作品參展的香港人;然後,九龍皇帝的墨寶又做爲了當代亞洲藝術,成爲蘇富比的拍賣品。但對這種種藝術成就,九龍皇帝僅說:
「我不是藝術家,我是皇帝。」
到了2007年,已經85歲的曾竈財因心臟病過世,香港《蘋果日報》悲愴報導「九龍皇帝駕崩」,而他的作品,逐漸消失在香港的街頭,皇帝本人再也不能重複寫上,於是香港人開始驚覺,在一連串的失去——失去自由的保障、失去民主的希望、連生活空間都逐一失去——之後,九龍皇帝的墨寶也將失去,就像是囍帖街、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等等舊風景遭到清拆一樣,又一個港人集體記憶要消逝,於是藝術界對九龍皇帝的字跡發起保育呼聲,換得香港政府對少量現存的墨寶裝上保護罩等防護措施。
九龍皇帝的藝術地位,在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開幕時做爲開幕展的展品,可見一斑。包括兩扇寫滿字的大門在內,M+收藏了22件九龍皇帝的作品。
讓人好奇的是,爲什麼這樣一名四處塗鴉,自己也並無進行藝術創作認知的老人,居然成爲香港的重要藝術家、文化象徵,甚至被拿來與英國的Banksy、美國的Keith Haring相比擬?
背後的原因,可以牽涉到對於「何謂藝術?」的思辨,但在香港的特殊脈絡下,也許另有一層解釋——對於從割讓給英國、到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百餘年來從來未能對自己命運前景置喙的香港人來說,九龍皇帝對主權和身分的主張與抗爭,或許是幾百萬香港人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而在2014年的佔中運動、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之後回望,九龍皇帝竟可堪稱提早了幾十年,最早的佔領運動者。
也是因此,在知名作家、記者林慕蓮的新作《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便以九龍皇帝做爲引子和開頭,由林慕蓮對九龍皇帝的追尋——他的作品、他的故事、他對自己身分的主張——開始,一步一步去探索挖掘香港從未被訴說過的歷史,那些被埋在英國殖民政府和中國政府詮釋定義下,被遺忘的香港過去,再從一個又一個深深愛着香港的人們眼裡,去看、去期待、去堅持,香港的未來能夠走到何方?香港,何日重光?
九龍皇帝的字跡連同他寫字的身影,一起變成了香港的一道文化風景。 圖/Art Research Institut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