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升級後自制兩階段實現戰車國造 專家:不看好

《亞太防務》報導指出,考慮三型主戰車全軍保守估計有數十萬發105公釐砲彈,單價粗估五萬,總價值高達五百億。加上120公釐砲彈單價粗估15萬,以400輛M60A3單車攜行量42發計算,合計12萬8千發,金額25.8億。這還不包含戰備彈藥和後勤費用。換裝120公釐主砲因缺乏可靠供應來源和彈藥成本,考量國防預算拮据,因此並未納入性能提升項目。

黃竣民教官日前在《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1917-1945》發表會上評論指出,「M60A3需服役至民國124年,火力並未提升,修改爲自動裝填減少一人(編按:《蘋果日報》報導;《亞太防務》報導並未提及自動裝填機),只會加重其餘三人維護保養的工作負擔」(M60A3的設計理念維保需要4人)。他進一步指出,「除非採購M1系列戰車,否則我國無法獲得120公釐含以上的主砲」。

《亞太防務》報導指出,性能提升案的最大困難是「國外廠商不願意提供技術移轉,只願意提供裝備包件」。由此可見第一階段的性能提升,恐怕無法累積足以進行第二階段「戰車國造」所需的專門知識。

中華民國從國造64式輕戰車,歷經CM11「勇虎」式主戰車,即便稱爲「國造」但技術水準一直並未超越「拼裝」的水準,某種程度上其實就像臺廠代工組裝Apple產品,最後仍然無法自行設計出相同品質性能的產品。

採取性能提升若真的無法獲得技術移轉,考量我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蔡政府宣示「國機國造」、「潛艦國造」、「國艦國造」,再加上「戰車國造」,明顯違背經濟學的第一課「資源有限,慾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