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爭鋒“收入保障險”新賽道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傳統險種整體增速的放緩,以及大衆對保險保障更精細化的需求,讓市場參與者開始瞄準新賽道。

日前,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平安健康保險、太平洋健康保險三家保險公司在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聯合上線了創新保險產品“青山在·收入保障險”。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該產品主要爲上班族及家庭頂樑柱羣體設計。投保後,若不幸因疾病或意外喪失工作能力收入中斷,可以像領工資那樣,每月按照理賠規則從保險公司拿到約定金額的理賠款,每月最高2萬元,最長可領取100個月。

螞蟻保健康險業務部總經理沈曄表示,健康險的產品定位未來會隨着用戶需求的明確而越來越清晰,在覆蓋用戶醫療費用支出的同時,如何幫助用戶覆蓋在發生健康風險時的收入損失,還有很多創新點可以挖掘。

特別關注新市民

相比於市場耳熟能詳的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等險種,收入保障險在國內並非主流。

收入保障險屬於健康險範疇中的“失能收入損失保險”,是以保險合同約定的因疾病或意外造成的被保險人工作能力喪失爲給付保險金的條件,爲保險人在一定時間內的收入損失或收入中斷進行保險的保障。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商業健康險中,失能收入損失保險規模不足0.2%。

產品頁面顯示,“青山在·收入保障險”的可投保年齡爲16—55週歲,繳費期和保障期均爲10年。每月保障金額分爲5000元/月、1萬元/月、2萬元/月三檔,最長賠付時間爲100個月。

從產品保障範圍看,該產品覆蓋了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因爲意外和疾病導致不能工作的情況:除了保障骨折、急性闌尾炎等日常手術住院,還包括了重度惡性腫瘤(如肺癌、肝癌等)、較重急性心肌梗死等70種高發重疾導致的失能,以及顱腦、肢體等4大類功能損傷。

據瞭解,“青山在·收入保障險”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個包含暫時性失能保障責任的失能險產品。螞蟻保金融策略部產品專家史惠寧向記者表示,傳統的“失能”,容易理解爲生活自理能力長期喪失,但其實“失能”的範疇很寬泛,既包括長期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失明、癱瘓等),也包括暫時性的失去工作能力(比如暫時骨折、手術、精神疾病等),導致的收入損失既包括徹底的收入中斷,也包括某種程度的收入下降。

從適應羣體看,收入保障險也有一定的目標羣體。人保健康互聯網保險事業部產品管理處高級經理曾瑩透露,設計這款產品時特別關注3億新市民羣體。“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即便是新市民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基本的醫療保險補償產品。他們最大的風險是因爲收入不穩定,一旦發生意外或患病,收入就會銳減甚至中斷。”

“這款收入保障險與其他定額給付產品的最大區別是可以確切補償到明確的損失內容。醫療險和重疾險的某些功能是覆蓋了人們處於非健康狀態時的節流方向,而收入保障險對應的開源讓投保人可以有持續的資金流入。”史惠寧表示。

與醫療險、重疾險疊加互補

相關統計顯示,當前我國4大類健康險產品中,重疾險和醫療險佔據絕對主力的市場份額,各佔45%左右,失能險和護理險佔比較低,合計不足10%。而在國外成熟市場,失能險佔比超過30%。這也意味着,國內失能險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巨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與此同時,國內健康險市場當前已進入瓶頸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健康險的保費收入9035億元,同比增長4.4%。而受到產品功能雜糅,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醫療險衝擊等因素影響,重疾險的負增長持續多年。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醫療險和重疾險的傳統設計思路看,醫療險是根據診療過程進行費用的報銷,重疾險是一次性給付。雖然一直以來重疾險也被認爲具有一定收入補償功能,但由於整體槓桿率較低,且功能一部分與醫療險重疊,保障效率有限,性價比不算突出。

這也促使業界開始加大對新定位產品的發掘。在平安健康保險產品規劃部負責人費靖傑看來,當前,重疾險的定義趨勢並沒有跟上醫療的趨勢,導致不少市場需求未被滿足。在設計收入保障險產品時,通過大量數據融合了重疾和醫療的特點,讓其定價更加友好精準。在定位上也可以與重疾險和醫療險疊加互補。

從理賠標準看,重疾險和醫療險均是以疾病的確診爲依據。而收入保障險,則是以收入的損失爲依據。與重疾險的一次性給付不同,失能險是按月給付,平均索賠週期將近三年時間,給用戶提供長期且穩定的賠付。

也由於是按月給付,該款產品的理賠設計較爲複雜。據費靖傑透露:三家保司和螞蟻保就建立個人失能標準設計了很多理賠規則,並保證三家執行的理賠標準一致。

上述涉及多方的聯合開發共建,也有望推進我國健康險產品的創新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爲,保險公司和互聯網平臺聯合開發這類創新產品,更大限度釋放了商業健康保險的槓桿效應,讓老百姓能以更普惠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也是失能險在國內的又一創新和拓展,有利於商業健康險可持續、均衡發展。

(編輯: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