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不輟,“何以中國”生生不息的文化脈動
近來讀葉嘉瑩先生的《迦陵說詩》,“感發”二字如纖纖春雨,潤物細無聲地滋養生命的靈氣,也如隆隆春雷,恰到好處地驚破熱氣升騰的泥土與蠢蠢欲動的蟄蟲。又說,“宇宙之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可以體悟到,“感發”的精髓似乎在於“感”陰陽二氣而開啓自內到外的勃發,“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行諸舞詠。”
從《山海經》到《離騷》,再到《論語》,以及唐詩宋詞元曲,從祭祀巫舞到《霓裳羽衣舞》到《只此青綠》舞蹈詩劇,激盪着無數生命“感發”的力量,中國文化得以絃歌不輟,生生不息。
俯瞰齊魯大地,滔滔黃河,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豪邁與堅守,激發出燦爛的黃河文化、升騰起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巍巍泰山,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自信與胸襟,激發出獨特的齊魯文化、挺立起五嶽獨尊的“文化泰山”。黃渤海畔,八仙過海的傳說,海市蜃樓的縹緲,激勵着無數奮鬥者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奔赴新時代的星辰大海。
沒錯,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強大文化創造力的民族,華夏兒女們自覺主動的創造性,是其精神內核之一。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倉頡造字的神話,到“蛟龍”下海、“嫦娥”奔月、“墨子”升空的現實,詮釋着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縱觀歷史、放眼世界,不難發現,中華民族又一個精神內核——開放包容、和合共生。
從馬可·波羅遊中國到鄭和下西洋,從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到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過程當中,彰顯開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新時代,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11月30日,2024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影響力市長交流大會發布“海上絲綢之路城市綜合影響力指數報告(2024)——中國城市篇”,揭曉“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影響力城市年度榜單(2024)”,煙臺首次入圍年度十大影響力城市。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從願景成爲現實,不僅爲世界經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爲各國文化交流互鑑搭建了新橋樑。作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煙臺古今交融、宜古宜今,不斷奏響新時代文化最強音,特別是今年以來日出演唱會、中國電影導演之夜、紅酒海岸藝術展演系列活動出圈出彩,彰顯着城市深厚文化底蘊和萬億之城向上生長力。
海上絲綢之路是前景光明的發展之路,是開放合作的共贏之路。當下,煙臺正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爲核心的絲路精神,加強海絲遺產系統保護,用好蓬萊閣、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載體,搶抓長島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機遇,探索與“海絲之路”沿線城市共同打造推出區域性、主題性優質旅遊產品,廣泛開展文化節會、藝術演出、主題展覽、對話交流等文化活動,共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於歷史的細微處,感發“生生不息的文化脈動”,於宇宙的宏大處,融出“絃歌不輟的中華文明”。看,“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應是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宇宙深處,自有“北斗”指路、“神舟”往返。
(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