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跌22%再狂漲43%!股市波動「嚇壞投資人」 達人3字訣:緊抱ETF

圖文/鏡週刊

今年上半年,臺灣股市經歷了嚴重下跌與大幅反彈,這段期間臺股各區塊與重要ETF,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呢?

3月2日至19日,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下跌22%,但從谷底反彈到七月中,大漲近43%,而從3月2日到7月中則有11%的報酬。

中型股 漲逾大盤

臺灣50指數代表大型股,臺灣中100指數代表中型股,臺灣小300指數代表小型股,這三個指數隨市值愈小,在下跌期間跌得愈多;但反彈時,並沒有市值愈小就漲愈多,上漲期間是中型股表現最好。

而幾檔重要的臺股ETF,像是追蹤臺灣50指數的元大臺灣50與富邦臺50,在3月下跌段時都跌超過21%,跌得比指數多。之後反彈期間,元大臺灣50上漲的比指數多,但富邦臺50漲幅則不如指數。而整段期間,元大臺灣50拿到11.1%的報酬,落後指數0.3%;富邦臺50報酬落後指數近1%。

另外,追蹤加權股價指數永豐臺灣加權ETF,下跌與上漲的波動幅度都比加權股價報酬指數要大一些,期間總報酬10.97%,落後指數0.33%。

整體來說,雖然追蹤差距有所不同,但這三支市值加權型ETF都能帶來近似這段期間臺股整體報酬的成果

長線 多空不驚

假如一位投資人,在3月的大跌中不爲所動,繼續持有這類ETF,那麼可以走過這段下跌,資產毫髮無傷,到7月中旬還有正報酬。

但若在3月大家說「這種疫情前所未見、跌勢深不見底、現金爲王」時,嚇得離開市場,將實現負幾十趴的損失。然後覺得之後的反彈根本沒道理,經濟狀況沒那麼好,國際疫情也沒好轉,於是遲遲未回到市場,就會錯失後面幾十趴的上漲。那麼這波行情,對他已造成貨真價實的資產減損

ETF雖然有容易交易特點,但想要透過精明的時機掌握,積極買賣來躲過下跌、參與上漲,往往是很難達成的事。指數化投資的ETF,最實際好用的方式其實是長期持有。事實上,不一定要判斷時機才能躲過空頭傷害,持續持有的毅力,也可以幫助投資人避開下跌損失。

綠角

財經作家,着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臺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更多鏡週刊報導【基金講堂牛市更要警惕 買配息基金5個提醒【基金講堂】股票不是便宜的比較好【基金講堂】報復性消費難持久 第3季不該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