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兩個林場的綠色情緣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9日電 題:兩個林場的綠色情緣  新華社記者劉偉、魏婧宇、馮維健、張麗娜  站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望海樓上遠眺,一片林海染綠了壩上地區,又向東南方向綿延,與另一抹綠色——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相接。  兩座林場山水相連,牽動着總書記的心。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林場考察時強調,“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強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  2023年10月,一條新修的公路——縣道X186連接線連通了塞罕壩林場與馬鞍山林場,使兩地通行路程縮短了100多公里。山上樹與樹相接,山下路與路相通,此前相近但無坦途的兩個林場,真正牽起手來,匯聚起擴綠、興綠、護綠的新力量。

路相通 守護生態屏障

進入立夏,氣溫升高,防火任務加重,馬鞍山林場的“林三代”王禹韓“跑山”更勤了。  作爲林場快速撲火隊成員,他幾乎每天都要進山巡邏防火,還隨身帶着一個筆記本,將巡邏中發現的林場中適合設立儲水點的位置標註在本上。“林場今年準備推廣以水滅火的方式,儲水點隔多遠設一個合適、小型消防車走哪條路線上山,這些都得提前計劃好”。  這是來自隔壁塞罕壩林場的滅火經驗。  去年夏天,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長李明帶隊到塞罕壩林場學習,帶回了森林防火的“大招”:“以水滅火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撲滅森林火災的方法,不僅滅火更快、更徹底,能減少復燃風險,還能降低防火隊員的勞動強度和危險。”  2023年10月,一條6.784公里的公路連接起內蒙古喀喇沁旗美林鎮和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蘭旗卡倫鄉,從馬鞍山林場到塞罕壩林場,不用再繞行100多公里,兩個林場建立起更密切的聯繫。  歷經十餘年的探索,塞罕壩總結出客土回填、覆膜保墒、防寒越冬等攻堅造林技術規範,也爲其他地區開展人工林繁育提供了經驗。  “現在交通方便了,我們可以經常到塞罕壩去看看他們造林怎麼做得那麼好。”在馬鞍山林場工作了30多年的柴樹嶺說,“兩個林場的地類、樹種、氣候條件都差不多,現在馬鞍山林場也進入了攻堅造林階段,塞罕壩的好經驗能幫我們提高造林效率。”  攜手護綠,互助增綠,兩個林場的合作越來越深,未來還將在林業碳匯開發、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深化交流與合作。綠意沿着公路蔓延,構築起美麗的生態長廊。

村相交 奏響“兩山”新曲

清晨的陽光灑在寬闊的公路上,一輛滿載木屑原料的小貨車馳向太陽升起的方向。  早上剛從河北省圍場縣蘭旗卡倫鄉馮家店村裝車的新鮮木屑,不到一個小時就運到了內蒙古喀喇沁旗美林鎮古山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縣道X186連接線不僅暢通了塞罕壩、馬鞍山兩個林場,還暢通了林場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利於兩地合作探索林下生金的新路子。  喀喇沁旗雙澤食用菌有限公司負責人孫亞坤簽收了這一車新鮮木屑,準備爲食用菌製作基料。家在圍場縣的孫亞坤6年前來到喀喇沁旗發展林菌產業,目前種植了赤松茸、羊肚菌、紅託竹蓀等十餘種食用菌。  古山村外的山坡上,挺拔的松樹迎風矗立,松林下點綴着一簇簇暗紅的“小傘”,赤松茸正不斷從松針覆蓋的泥土裡冒出頭來。  孫亞坤介紹,美林鎮山高林密,海拔和氣候都很適宜食用菌生長。而蘭旗卡倫鄉多家板材加工廠的廢木屑,正好爲食用菌種植提供了基料,每年雙澤公司要從馮家店村等地購入800餘噸木屑,“公路通了每噸運費能減少一半,一年光這一項就能少花4萬多塊錢”。  當前正是食用菌採摘季。往年這時候孫亞坤經常因爲人手短缺急得團團轉,因爲正值春耕的關鍵時期,很難招到足夠的人上山採菌。  今年他卻格外淡定。他給馮家店村的朋友們撥了幾個電話,第二天就有村民來到古山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打工。  “現在路通了,來回才1個小時,每天還有車接送,一天能掙100塊錢呢。”馮家店村村民杜立國說。  “路相通才能共發展。”喀喇沁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史志良說,“喀喇沁旗和圍場縣的生態合作,已從最初的植樹增綠、防火護綠,發展爲現在的致富用綠。我們牢記總書記‘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囑託,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增收致富。”  兩地致力於將林業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目前已在林菌、林藥等林下產業開展合作。而公路的修通又將沿線的村莊與兩地林場相連通,爲進一步發展森林康養旅遊創造了條件。

心相親 續寫團結故事

“姐,我們從家裡出發了。”  “我現在起鍋做飯,等你們到了正好開飯。”  接到弟弟的電話,內蒙古喀喇沁旗小美林村的於風琴走進廚房忙活起來。炸黏豆包、燉羊肉、包餃子……這位從河北圍場縣麻家營村嫁到小美林村已經27年的滿族媳婦,會做各種蒙餐和中式家常菜。  “我愛人是漢族,我是滿族,鄰居還有蒙古族,大家一起生活久了,現在好多民族美食都會做。”於風琴笑着說。  小美林村地處蒙冀交界,有近十分之一的村民家在圍場縣有親戚,其中還有不少是多民族家庭。  炸得金黃的黏豆包剛端上桌,從麻家營村來的弟弟一家也進了門。家人們圍坐一堂,吃着熱騰騰的飯菜,這樣平凡的場景於風琴家幾年前很少有。  “以前交通不方便,孃家來人要先走土路再上大路,折騰小半天才能到。哪像現在早上打個電話,沒到午飯時間人就到了。”於風琴笑得更開心了。  吃飯時,一家人聊起養牛的話題。於風琴家養了40多頭牛,喀喇沁旗正在引導養殖戶參與綠色養殖,她和丈夫萌生了轉變養殖模式的念頭。於風琴的弟弟講起圍場縣有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模式,邀請他們過幾天去看看。  “還等幾天幹啥,吃了飯就去唄。”於風琴催促道,“現在都強調綠色發展,咱們也要趕上趟。”  “蒙冀交界的這片地區,位於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過渡地帶,自古就是見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喀喇沁旗博物館宣教部部長秦曉偉介紹,一百多年前,喀喇沁旗架設的第一條電報電話線就是經由圍場縣最終併入北京的,打破了塞北地區與內地信息隔絕的局面。  山上青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在這片洋溢着綠色希望的土地上,民族團結之樹根愈深、葉愈茂。  北國之夏,青綠最美。塞罕壩林場與馬鞍山林場,已經開始新一年的造林工作,譜寫新的綠色情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