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踏自然更迭 日本山海塾再登臺

日本舞踏國寶天兒牛大領軍山海塾將再度來臺,演出《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新象藝術提供)

曾獲英國勞倫斯奧利佛「最佳舞蹈製作獎」的日本舞踏團體山海塾,相隔9年將再來臺,帶來2015年作品《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以舞蹈表現大自然的循環不息。

「『回』這個字在中文裡有兩個口,我認爲這字形象徵了水、時間及周遭環境流動。」藝術總監天兒牛大表示,時間流逝、四季變化地球各種變遷狀態等,都是自然界規律,透過這支舞作展現萬物大地的變與不變。

《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共有7個段落,包括〈遠方呼喚〉、〈海底的轉化〉、〈雙面〉、〈預感‧寂靜‧顫抖〉、〈化石森林〉、〈編織〉和〈回〉,天兒牛大先舞者不使用雙手舞動,在最後段落則刻意把重點放在舞動的手臂,讓第一段與第七段之間有動作上的對比,也詮釋了作品名稱「回」循環的意義

天兒牛大說,爲了表現時間的流動與環境的變遷,他也尋來2.8億年前的海百合化石形象意象,「這化石的存在,可以感受海洋和大地曾遭遇變動,也說明了沒有什麼事情是永恆的。」

此外,舞臺上的雕花和特殊裝置玻璃鉢,也將展現獨特的靜謐感和禪意,天兒牛大表示,空間燈光調配都會影響舞者的呼吸頻率,「我不特別強調身體姿態韻律之美,我想表現的是身體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不同的場景變化。」

舞踏藝術興起於1950年代,創始者土方巽、大野一雄等人,以扭曲、張狂肢體,表現日本戰後人們低迷、反抗、恐懼與憂傷的景象,舞者通常全身塗白。同樣是舞踏藝術國寶級人物,天兒牛大1975年成立山海塾,作品保留原始舞內涵,但改以優雅、簡練的肢體動作,表現內在涌現的心靈情感

1978年山海塾在法國演出作品《金柑少年》,使其受邀成爲法國官方資助、在巴黎市立劇院駐院舞團,平均每2年發表一部新作,也因此成爲全球廣受矚目的舞踏團體。2014年獲得歐巴馬所頒贈的美國國家藝術獎章

《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將於7月28日至30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