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涵》蔡政府被動迴歸避險

總統蔡英文今年以「團結臺灣,自信前行」爲題在國慶演說致詞,強調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願促成兩岸有意義對話。(資料照/陳怡誠攝)

在蔡英文總統今年國慶演說中,學者普遍認爲其未再提及臺美關係,也避免刺激中國大陸。同時也對北京方面遞出橄欖枝,釋出可以對話並求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這論調很明顯的指出,現階段臺灣的外交與兩岸策略,從原先「硬抗衡」中國大陸,「被動」轉往較爲溫和也富有彈性的避險策略。而這個轉變透漏了幾項重要訊息。

首先,綜觀蔡政府面對今年美中情勢升溫,外交政策很明顯是想借由大環境的反中,塑造臺灣撿到「機關槍」的有利情勢。蘇起於先前指出,蔡英文在今年7、8、9月像得了「躁鬱症」一般。面對美國一連串惠臺友臺的法令與國際挺臺活動,認爲情勢對臺大好。遂想趁勢將臺美關係推向更進一步的建交。然而,蔡政府早就清楚,美國到底願不願意建交,臺海發生戰爭華盛頓會不會來救援,答案都是模糊且不確定的。這些反應都讓蔡政府的躁鬱症更加嚴重。雖然想用進口美豬美牛來做經貿扈從的最後一搏,但我們從外交部長吳釗燮近期的言論可以看出,臺灣還是被迫回到「戰略退縮」的態勢。

其次,先前美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森博物館前的「新鐵幕」演說,或是最近的「亞洲北約」倡議,似乎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東亞地區的強烈支持。原因不外乎現階段世界各國對利用「意識型態」分化世界體系的冷戰關係沒有多大興趣。當國際社會因爲缺乏明意識形態的對立,是許多非強權國家得以採行避險策略的最佳時間點。歷史殷鑑不遠,冷戰時期涇渭分明的選邊策略,主要肇因於兩個意識形態敵對的陣營。冷戰結束後,國家間並沒有建立兩大陣營相互對抗,這也有助於國家採用務實彈性的避險。

除了國際社會對目前兩大陣營的互相對抗缺乏興趣之外,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對外關係上的「不結盟」精神,並試圖透過所謂的「夥伴關係」來形塑其外交政策。在對外關係上強調「中國不打別人的牌,也不允許任何人打中國牌」的「不結盟」精神。並在傳統的邦交關係之上,只透過「夥伴關係」的建立來加強與特定國家或國際組織的互動。鄭永年也指出,中國大陸要避免結盟。除了不想因爲聯盟的制約,讓北京陷入不必要的戰爭泥淖之外,也間接促成國際間缺乏「新冷戰」的重要元素。

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就曾指出,國家得以採用避險,通常是在大國容忍的情形之下。一旦大國要求選邊,小國便失去兩邊同時討好的不選邊政策。以目前情勢,美中兩強要求其他國家必須選邊的態度並不是太過明顯。就算川普爲了贏得美國大選,不斷打反中牌,進而拋出的「新北約」之說,國際社會也對其興趣缺缺。畢竟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際經貿又緊密互賴,要強迫世界各國因爲美國大選而選邊站,有點強人所難。

簡言之,當國際體系上缺乏冷戰因素,而世界各國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也興趣缺缺的同時,避險遂有了市場。但是我們要問的是,蔡英文政府是否心甘情願的迴歸避險,還是因爲大環境與美國「戰略模糊」而被動採用避險,我想後者應該還是主要因素。而這樣被動迴歸避險是否爲蔡政府所期待?還是其會謀定而後動,調整因爲躁鬱所帶來的紊亂步調;並期待未來新任美國總統的加持,而再次回到「硬抗衡」中國大陸的道路?這一切還是要等到11月3日美國大選後才能見真章。然而,無論是主動或被動的採用避險,國際社會的「環境」與「結構」因素,是國家領導人與決策者必須面對與克服的先決要件。臺灣人民與政府不能一廂情願的押注美國單方面的作爲,而忽略最根本的關鍵。(作者爲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