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產中大陷上億元銅產品“丟失”疑雲 企業進口大宗商品如何避險

價值上億的進口銅產品丟失風波後,物產中大(600704.SH)6月14日股價下跌,收4.48元/股,跌1.97%。

物產中大6月13日曾就銅產品丟失事件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正在向下屬公司覈實。6月14日盤前,公司緊急就該事件公告稱,公司正在向控股子公司物產中大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控股78.18%)進一步覈實情況;事項涉及公司金額約1.1億元人民幣,對公司後續經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金屬貿易中產品丟失的現象並不算頻繁,但也並非完全罕見。例如2022年即發生過總價值60億元的秦皇島銅精礦事件。”東證衍生品研究院產業諮詢高級分析師吳奇翀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果核實後確認“丟失”了,那麼不排除該事件是詐騙行爲,俄羅斯銅廠可能利用虛假的物流單據和倉單來掩蓋真實貨物的情況,這個事件涉及多重因素和複雜的國際貿易鏈條。

吳奇翀認爲,企業在進口金屬等大宗產品時,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潛在的高風險,需要動態監控供貨商的經營和信用狀況,並且在合同管理和新興貿易商管理上採取謹慎態度,以保障企業利益和避免潛在風險。

浙江國企1.1億元銅產品“丟失”疑雲

6月13日,有媒體報道稱物產中大丟失了一批從俄羅斯購買的銅產品,價值2000萬美元。貝殼財經記者於6月13日聯繫物產中大,公司方面表示正在向下屬公司覈實。

就進口銅產品丟失,物產中大6月14日盤前進一步披露稱,正在向控股子公司物產中大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進一步覈實情況。後者由物產中大控股78.18%。

“公司具有完善的內控制度,能夠有效管理和控制貿易業務相關風險,保障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合法合規運營。”物產中大表示,上述事項涉及公司金額約1.1億元人民幣,佔公司歸母淨利潤較小,對公司後續經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浙江省屬特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物產中大前身爲1954年成立的浙江省物資局,1996年改製爲集團公司,2007年與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併,2016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並實現整體上市。自2011年起,物產中大連續13年入圍世界500強,2023年排名第138位。

2023年物產中大實現營業收入5801.61億元,同比微增;歸母淨利潤36.17億元,同比下降7.85%。

物產中大將自身業務概括爲“一體兩翼”,“一體”即指大宗商品配置的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是公司的營收與利潤支柱,“兩翼”指金融服務與高端製造。從公司業務結構來看,物產中大進口銅既可能是作爲大宗商品進行交割,也可能是作爲高端製造板塊電線電纜產品的原材料。

在銅資源領域,我國的供需不平衡較爲明顯。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已探明銅礦資源儲量10億噸,主要分佈在智利、澳大利亞、秘魯、俄羅斯、剛果(金)等國家,五大資源國控制了全球約57%的銅礦資源量。中國儲量4100萬噸,僅佔全球4%,卻是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約佔全球消費量的一半。

吳奇翀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果公司覈實後確認“丟失”了,那麼不排除該事件是詐騙行爲,俄羅斯銅廠可能利用虛假的物流單據和倉單來掩蓋真實貨物的情況,同時也暴露出物產中大企業內部管理和操作存在薄弱點。

此外吳奇翀表示,國際貿易本身就存在特殊風險,地緣政治和法律差異會導致跨國交易風險,各國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不同,使得追責和追討損失變得複雜,俄羅斯和中國的法律體系和執行力可能存在差異,增加了追責難度,同時信息也存在不對稱,使得買方容易受到賣方的欺騙,尤其是在涉及大量金錢和複雜物流的情況。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尤其是涉及俄羅斯的交易可能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使得追討和法律援助變得更加複雜。

銅爲何會“丟失”?大宗商品貿易如何避險

銅產品何以丟失?在大宗商品領域,類似案件是否常見?

吳奇翀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金屬貿易中產品丟失的現象並不算頻繁,但也並非完全罕見。由於金屬貿易涉及高價值商品,其供應鏈和物流環節複雜,偶爾會發生產品丟失或欺詐事件。例如2011年上海鋼貿事件、2014年青島港融資詐騙事件、2022年鋁錠重複質押事件、2022年秦皇島銅精礦事件、2023年托克鎳交易“系統性欺詐”事件等。

發生在2022年的秦皇島銅精礦事件“主角”同樣是銅。負責港口實際作業的秦港股份(601326.SH)其時公告披露稱,2022年8月1日前後,13家貨主總價值60億元的30萬噸銅精礦被第三方劉宇無單運走,公安機關已對該事件進行立案調查。秦港股份2023年年報就該案件進展顯示,相關案件均尚未開庭審理。

之所以出現進口商品“丟失”,核心因素或仍是大宗商品的價格漲跌。

而銅價亦在近期出現過明顯波動。5月中下旬,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銅期貨價格迎來一波快速上漲。國內有色金屬龍頭洛陽鉬業(603993.SH)旗下從事金屬貿易業務的全資子公司IXM亦被捲入,遭遇逼空。

吳奇翀認爲,企業在進口金屬等大宗產品時,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潛在的高風險,需要採取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措施,以確保交易安全和順利進行。在與供貨商建立合作關係之前,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包括實地考察和詳細瞭解其背景、經營狀況及財務狀況。確保供貨商具有穩定的資金和可靠的生產能力,並定期對供貨商進行資信複查和隨訪,瞭解其經營狀況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