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怎麼說再見?6個預防失智 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我要怎麼說再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爲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纔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精彩書摘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

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着病服、打着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

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着她走完精采人生。

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纔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

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

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

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

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着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爲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

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着香。母親帶着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

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佔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

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慼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

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

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爲療愈。

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着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愈人心的療效。

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

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愈,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

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

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

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

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

(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迴應你》/寶瓶文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週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兼任教授,爲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週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牀教師,致力於推廣民衆瞭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爲,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衆。

而她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以楊雲三爲筆名所寫的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另着有《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迴應你》/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