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樅陽經濟變化

(本文作者吳照銀,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

本文來源一財號“我和我的家鄉”系列策劃,更多“大V話家鄉”請點擊這裡

作爲九十年代就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工作的安徽樅陽人,對樅陽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變化。九十年代到上海,通常乘坐長江輪船。現在乘輪船是體驗旅遊的樂趣,而以前乘輪船到上海則要耗費十幾個小時,行程非常枯燥乏味。到了九十年代末,可以到附近的銅陵和安慶乘坐綠皮火車,哐哐噹噹十多個小時;又過了幾年,跑長途的大巴車更方便一些,但是那時樅陽縣尚未通高速公路,大巴車少且顛簸,外出和返鄉路途都讓人焦慮。

近十幾年樅陽的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臺高速、德上高速、天天高速讓返鄉駕駛便捷舒適;寧安高鐵、合池高鐵分別連接東西和南北,早晨從上海吃完小籠包,中午到樅陽吃上粉蒸肉。樅陽擁有84公里長江“黃金水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跨江而過,離不開長江大橋,以至於一個樅陽縣,竟然有四座跨越長江的大橋,大橋的密集程度在整個長江沿線都少見。

除了天然的長江“黃金水道”,樅陽近些年大力興建運河,成爲各地運河建設的排頭兵。相比鐵路公路、水運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隨着經濟的發展,很多地方興起運河熱。漢湘桂運河、浙贛粵運河等運河開始籌建時,安徽的引江濟淮工程已經開通運行。引江濟淮工程是一項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爲主,結合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爲主要任務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而引江濟淮工程的“渠首”就在樅陽。

作爲一名經濟分析人士,自然關心家鄉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近幾年,樅陽的產業升級快速推進,尤其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全縣着力培育鋁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引導工業生產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全縣認真落實“安徽打造汽車第一省”戰略部署,聚焦整車配套這個產業發展定位,重點圍繞合肥、蕪湖兩個汽車整車製造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特色零部件、後市場等板塊,探索發展具有樅陽特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截止2024年8月,全縣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共21家,其中規上企業10家,省高新企業、專精特新企業4家,產品涉及動力電池、純電動轎車動力減振懸置、油缸油泵總成、汽車座椅、ABS磁性編碼器等。

另外,利用當地區域特色,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也在快速推進。樅陽縣260兆瓦光伏複合發電站項目總投資10億元,充分利用陳洲圩附近約4500畝水面建設光伏發電設施,年發電量約2.4億千瓦時。水下養魚、水上發電,“漁光互補”模式能夠很好地融合現代水產和太陽能光伏兩大產業。樅陽縣已經推動湯溝260兆瓦、橫埠湴湖180兆瓦、華電樅陽90兆瓦等光伏項目建成運行。目前全縣境內新能源項目已經包含集中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垃圾焚燒發電、工商業分佈式光伏等多種類型。僅今年上半年,全縣新能源發電量就達到3.33億千瓦時,佔全縣用電量的38%。

(本文感謝樅陽縣人大主任佔聆娜、工信局局長方晟提供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