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5: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挑戰與變革之路

2024年即將走過,這一年,全球局勢動盪,中國經濟波瀾起伏。

歲末年初,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有哪些?明年又將迎接何種挑戰?全球地緣關係未來如何演變,並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態勢?一系列問題亟待解答。

在不斷變幻的浪潮中,過去一年,有一個羣體始終以理性、專業的研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敏銳的洞察力,準確預測和分析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經濟政策和市場走向,爲決策者、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依據,他們是各大金融機構的宏觀經濟學家。

11月28日,2024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如期揭曉,十位來自中外資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被評選爲“年度機構首席經濟學家”。當天,在“2024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金融峰會”上,多位首席經濟學家闡述了他們對全球及中國經濟未來的看法。

內外部挑戰加劇

今年,國際國內嚴峻的形勢下,中國經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未來還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加速推出各項政策措施。時值年末,各領域也在評估政策落地的效果,爲明年發展找到方向。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中國經濟與去年相比存在兩個顯著差異:首先,地方政府所承受的約束和壓力,尤其是債務壓力有了明顯變化,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財政和經濟政策上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其次,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將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以及中美兩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會對中國的出口、科技發展、匯率穩定、資本市場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帶來一系列挑戰和衝擊。”

觀察2024年,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認爲,年內資本市場兩次歷史性事件奠定了未來的市場發展基礎:第一次是春節前後中國A股市場發生的量化巨震,第二次是8月份的日元套利交易爆倉。這兩次極小概率事件的發生,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也預示着市場風險累積逐步加大。

基於以上背景,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判斷,2025年,中國出口預計將面臨持續的壓力。由於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導向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在這一政策指導下,美國的對華政策可能會對中國出口造成阻礙。這要求中國進一步擴大內需和消費,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化債壓力將減輕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風險防控成爲國內外關注的焦點。而接下來,財政政策的力度和調整方向將會如何?市場討論頗多。在經濟學家看來,預計2025年中國的財政赤字率將上升,地方債務風險有望緩解,但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今年市場風險釋放後,將爲明年市場運行掃清障礙。

羅志恆指出,財政能夠平抑中國經濟的波動,促進經濟增長,並防範及化解經濟中的重大風險。通過財政逆週期調節,可以自然而然地熨平經濟波動。如果財政體制和政策能夠順暢運行,合理調整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對經濟增長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李迅雷則對2025年的財政預算進行了預測,他認爲,中國廣義財政赤字率可能達到9%,一般財政預算赤字率預計在3.5%至4%之間。根據這一估算,整個財政赤字規模將達到約12萬億元,相較於2024年的9萬億元有所增加。“這是相對適中的,並希望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更多的財政行動。”

“展望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重大變化,其中之一是地方債務風險有所緩解。”羅志恆表示,面對短期債務問題,需要從中長期角度出發,構建長效機制來解決問題。

“中國可以大規模發行國債來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經濟轉型,特別是在擴大消費方面。”李迅雷建議,中國央行可以增加持有國債,目前國債總量相對較少,佔GDP的比重僅爲22%,槓桿率水平較低。

“明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是2+1的,第一個‘2’是房地產,第二個‘2’是是特朗普危機,緊接着是地方政府債務的長效機制要構建起來。”羅志恆表示,化債緩解了流動性風險,但化債遠未結束,要推動財稅體制改革上收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債務和資本預算,構建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防範隱性債務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