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隧道建造邁入數字化智能化

11月18日,上海崇明島,經過前期2000多米試用,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盾構機進入平穩掘進階段。

“目前‘領航號’盾構機已經突破2600米掘進任務,正在下穿長江刀鱭種質資源保護區,以‘有人值守、無人操作’的安全平穩姿態自主掘進。”中鐵隧道局崇太長江隧道項目負責人許維青在中控室指着實時監控屏幕介紹。

“領航號”盾構機的應用是我國隧道智能建造快速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隧道建造快速發展,隧道總里程已達7萬公里,在建和在役隧道總規模居世界首位。

近日,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發佈《中國盾構/TBM隧道智能建造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近5年來我國年均建成隧道里程超4000公里,爲鐵路、公路、地鐵、水利、能源、國防等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藍皮書》展現了隧道工程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智能建造是隧道工程發展的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介紹。數量增長的同時,隧道建造的智能化水平也實現巨大提升。與傳統方法相比,盾構/TBM法作爲高度機械化的隧道施工方法,具有安全、優質、高效的特點。隨着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盾構/TBM隧道建造逐步走向數據化、智能化。

隧道施工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我國已成爲盾構/TBM裝備全球最大生產國,2023年生產數量達661臺,廣泛應用於各類隧道建設。裝備出口約40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豐富的業績和國際行業認可度。

隧道施工技術日益智能化。鑽爆法、沉管法、盾構/TBM法在鐵路、公路等各類隧道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盾構/TBM隧道建造逐步走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手段的革新,更能推動建築業不斷轉型升級。

以崇太長江隧道爲例,該隧道是滬渝蓉高鐵全線控制性咽喉工程,由滬杭客專公司建設,中鐵隧道局施工。建造過程中,中鐵隧道局組建隧道智能建造技術攻關團隊,研發出智能感知、智能設計等九大智能建造技術新成果,形成盾構隧道智能建造V2.0技術體系,將智能化理念和技術深度嵌入崇太長江隧道建造全流程,推動形成隧道施工新質生產力。

專家提出,盾構隧道智能建造V2.0技術體系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工程施工效率和工程建設質量,爲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動能,引領隧道智能建造進入新階段。

從應用範圍來看,目前盾構/TBM應用領域正從傳統的交通、水利、水電拓展到礦山、儲能、綜合管廊等新型領域;從發展空間來看,國外隧道工程採用盾構/TBM法修建的佔比已超過50%,而我國相應占比不足15%,提升空間巨大。專家認爲,隧道建設行業“綠色低碳、智能高效”趨勢越發明顯,伴隨着新興技術的深度賦能,盾構/TBM隧道智能建造技術必將深入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