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40週年 逾300位文化人見證臺灣文壇風華

《文訊》40週年感恩派對,作家白先勇(右)現身爲封德屏頒發「無私奉獻獎」。(李怡芸攝)

走過40年的《文訊》雜誌,自1983年7月1日創刊,在40歲生日當天舉辦了「感恩派對」。現場超過300位文化界人士共襄盛舉,作家白先勇也意外現身,爲譽爲「文壇俠女」、「文壇媽祖婆」的《文訊》社長封德屏頒發「無私奉獻獎」。

《文訊》40週年,中央院院士王德威表示,自己研究民國以來的文化事業,《文訊》在其中可謂首屈一指,至今出刊452期,總字數累積達6000萬字,訪問人數達5500人。「在國外多年,常有人問我如何與華語文學保持聯繫的?我說因爲有《文訊》。」他認爲《文訊》提供了文化資訊,搭起文學評論的平臺,也提供了社團性的空間,資訊網絡也擴及大陸、香港等華人聚落,而這樣的成果與參與其中多年的歷任及現任社長封德屏息息相關。

封德屏自1984年進入《文訊》工作迄今,王德威打趣她可競選文學共和國總統;她也是作家、國藝會董事長向陽口中「臺灣文學界的阿信」,臺北市長蔣萬安更說她是「文學界媽祖婆」。白先勇表示一份文學雜誌能夠存在40年堪稱奇蹟,他表示封德屏和自己都是廣西桂系軍人子弟,「我們這位廣西姑娘,就有新斯巴達精神!」

市長蔣萬安強調,隨着新媒體興起改變了閱讀生態,雜誌經營不易,然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期待《文訊》陪伴大家邁向下一個40年;文化部長史哲也表示,文學之路相對於其他領域尤其孤寂,而《文訊》給大家一個家的感覺,他引封德屏所說:「只要這些書冊還在,即使斯人已遠,他們的靈魂與生命都還會透過這些文字延續下去。」

曾任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4屆董事長的王榮文則呼籲,日本三鷹市可以傾大量資源,包括規畫公園地給予宮崎駿的「吉卜力美術館」,他也希望目前正在籌備的臺北文學館,不妨指定已然在營運《文訊》雜誌、文藝資料趼究及服務中心和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