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的“教科書”潮州古城,爲何引發專家學者熱議?  文化中國行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珍貴財富,蘊藏着人類共同的記憶。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論壇上,廣東省潮州市委書記何曉軍帶來“潮州古城保護實踐”的案例分享。作爲延續城市文脈的生動案例,潮州古城的保護實踐被專家學者稱爲從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教科書”,其延伸出的經驗啓示引發現場學者熱議。

潮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擁有1600多年曆史的潮州古城,自古以來是粵東地區的文化中心。何曉軍介紹,潮州古城2.3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如今完整保留了720多條傳統街巷,這些大大小小的街巷專爲行人設計,不允許汽車通行。“行走在古城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建築裡、在城市中得到了充分尊重,讓人感到非常舒適。”

近年來,潮州堅持“在古城外建設新城”的發展思路,古城區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房地產開發,走出了一條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潮州路徑。

在潮州古城的保護和活態傳承過程中,何曉軍得出三點寶貴的經驗啓示:首先是秉持敬畏之心,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潮州古城在進行完整保護、系統開發的同時,還對其原真性進行了保留。

“原真性跟人有關係,我特別主張古城的系統性保護一定要把人保留在其中。如果一個人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宅邸,你現在卻要把他遷走,那麼這個家族的歷史文脈就斷了。”何曉軍介紹,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現代生活並不衝突,大量原住民如今依然生活在古城裡。

其次是加強統籌協調,形成系統的保護格局。何曉軍介紹,潮州在工作體系上匯聚了領導小組牽頭抓總、湘橋區實體運作、國有企業參與運營、廣大市民共同參與等多方合力,以系統思維推動古城保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最後是強調以人爲本,積極探索古城區小規模、漸進式的城市更新模式,“從而打造原生態的古城,營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煙火氣息。”

古城裡的生活日常最動人心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對潮州古城非常熟悉。“每當有人問我什麼是潮州時,我想說,潮州的廣濟橋很美、牌坊街也很熱鬧,但最能打動我的還是古城裡完整的街巷肌理,那裡依然保留了城市居民鮮活的生活。”曹勁說。

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所長王軍表示,潮州在城市建設中將老城和新城兩個空間分開非常明智。“我們看到很多城市都在老城上建新城,這樣不但把老城破壞了,還導致城市功能過度集中在新城。潮州能在房地產開發階段就作出這個決定,跳出老城、建設新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毫無疑問,潮州古城是我們從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教科書’,它的實踐值得認真總結。”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經濟學院雙聘教授趙燕菁說道。“從微觀層面而言,在產權細分的背景下,潮州古城依然能以家庭爲單位保護傳統建築,並且一代一代往下繼承,這是非常神奇的。我也十分好奇是潮州是如何做到的。”

2023年,潮州成功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隨着潮州文旅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來到潮州,曹勁表示,如何平衡旅遊發展與本地居民生活的關係是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曹勁認爲:“潮州的動人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活着的古城,人們的生活怡然自得。一旦旅遊過度火爆,就會影響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旅遊發展和本地居民生活質量之間需要做一個好的平衡,這也需要管理者很高的智慧。”

文 記者 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