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專業緣何受熱捧
孟繁哲
豐富多樣的微專業課程,爲人們拓寬視野、提升自我、豐富生活提供了新的選擇
前不久,北京林業大學開設的自然教育微專業迎來首批新生,54名學生中有35名來自校外。按照課表安排,週末的一天裡,學生們會學習自然環境解說、遺產保護與傳承、自然教育資源學等11節課。
微專業,指的是高校在學生的主修專業目錄之外,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職業素養開設的一組課程,供在校學生或社會人士選修。近年來,不少高校都開設了微專業。這些課程人氣很旺,受到許多學生和上班族的歡迎。
微專業不是學歷教育,完成課程也不發學位證,何以收穫高人氣?“能學到時髦的真本事”,一名高校老師的話,道出微專業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比如,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國內人工智能頭部科技企業,推出“AI+X”微專業,助力學員學習我國自主研發的編程平臺。又如,通過北京林業大學自然教育微專業學習後,學員能更好掌握自然教育師的專業技能,爲後續從事相關工作打好基礎。數據科學與思維、短視頻與數字文化傳播、時尚影視製作……豐富多樣的微專業課程,爲人們拓寬視野、提升自我、豐富生活提供了新的選擇。
微專業受到熱捧,映照着當代青年水漲船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縮短爲5年;進入21世紀,週期繼續縮短爲2到3年。如今,爲了應對“知識爆炸”,對抗“知識老化”,越來越多人通過微專業課程、慕課等途徑主動學習,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視野。
同時,微專業的關鍵課程一般在5至10門,主要安排在週末或工作日晚上,這種“小而精”的課程爲選修者提供了較爲靈活的時間選擇。和許多青年熱衷於上夜校的風潮一樣,微專業的走紅同樣爲人們享有更加充實、更爲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寫下生動註腳。
也要看到,作爲一種新的文化供給模式,微專業尚處於摸索階段,亟須解決課時少、授課深度有限、課程系統性弱等問題。
一方面,應在豐富課程內容、拓寬授課形式上下功夫。比如,在齊魯工業大學“啤酒釀造”微專業學習過程中,學生先在線上學習釀酒基本理論,再實地開展釀酒實踐,既有樂趣又有學識收穫。
另一方面,應完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提升微專業學分和結業證書的社會認可度,從而激發更多人的學習熱情。從實踐看,緊盯羣衆需求,提升供需匹配程度,才能讓課程內容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獲得更多人的喜愛和歡迎。
放到更大視野來看,微專業受熱捧,也折射人民羣衆對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的新期待。遼寧瀋陽在城市更新中,依託廢棄鍋爐房、老舊歷史建築等建設“城市書房”,更好滿足閱讀需求;浙江美術館利用數字技術,推出沉浸式線上展覽,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多地博物館在遊客高峰期延長開放時間,增加講解場次,確保服務質量……堅持需求導向,提供更多個性化、精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全社會的文化獲得感就能持續提升。
面向未來,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必能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爲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豐厚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