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內蒙古大草原上,當地人更愛煮羊肉,而不是烤羊肉?
始閱讀這篇文章之前,麻煩您點一下 “關注” ,這樣便於您之後參與討論和分享文章,感受到更加獨特的參與體驗。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多多希望在2024年的每一天,你們都能笑容滿面,好運連連!
今天在某乎發現了個挺有意思的話題:爲什麼內蒙古大草原上,當地人更愛煮羊肉,而不是烤羊肉?
先說是不是再討論。誰告訴你內蒙不愛烤羊肉?答案是兩種吃法都有,都是傳統。手把肉就是煮,烤全羊烤羊腿就是烤,都是傳統吃法。按你這說法,只能非此即彼選一種?
都一樣,我們那河南某地,過年了煮豬肉,湯肉都留着,吃飯了鍋里加點湯,加點肉,加上水,煮白菜,丸子一類的,吃饅頭。感覺你像南方人,不太吃烤肉。 首先不是所有部位都適合烤,一般就是肉和筋。想好吃肯定要切成小塊串起來,這就很費人力了。下來烤的時候,撒作料、火候都是很有技術含量的。煮就方便多了。內蒙古其實挺大的,飲食差異也挺大的。還有牧區和城市離着也挺遠的,吃羊肉的話家裡自己做一般清燉,只放花椒生薑大蔥,燉出來就特別好吃。外面吃的話一般情況下就是涮羊肉和羊肉串比較多。至於烤全羊那是招待貴客的,平時我們也不會去吃。
煮羊肉,沒鹽沒香料不也一樣難吃?更何況蒙古地區自古有巖鹽。作為島民能想像的就是牛羊糞火力不足以烤肉,但煮湯是可以熱量累積小火慢燉,也能避免糞便氣味直接沾上烤肉表面。1、孜然唐朝傳入中國,新疆地區種植較多,遊牧民族不需要依靠入侵中原獲得。另外,草原上本來就有韭菜花之類的其他草藥可以做香料、蘸料。2、鹽,燉湯也得放鹽,不放鹽一樣難吃,甚至可能更難吃。3、和燉羊湯比較搭的蔬菜,比如胡蘿蔔、洋蔥、土豆,全都不是原產自中原地區。4、打草谷傳統由來已久,遊牧民族南侵掠奪啥常有的事情。你說軍事上打不過,好像也站不住。中原王朝秦漢以來一直都有非常嚴峻的北部邊患。你不能只看強盛的時候打過遊牧民族就無視了長期打不過的歷史事實。。。
有過吃烤肉經驗的都知道,哪怕是雞腿這麼拳頭大小的肉塊都不容易烤熟,一般人還是烤肉片吧。沒做過飯的真不要在裡面槓了,尤其健身的。十斤帶骨羊肉,燉好還能剩六斤多點,剃掉骨頭,三斤差不多。乾重體力活的,比如搬運工,吃完這點肉,還要炫兩大碗寬面你信不信?健身的這點消耗,就擼鐵一個半小時而已,跟乾重體力活的真比不了。
我們西南地區的農耕民族也從來不烤,小時候記憶中我家我所有親戚家大約到2010年以後家裡做飯殺雞的話纔有可能開始不是萬古不變的燉湯了。過去物資緊缺,肉類都要最大限度的去利用,無論做啥幾乎都是燉湯,一隻雞還可以搭配很多木耳、蘿蔔等配菜,煮完就是一大鍋,家裡人口多也能吃上兩頓。如果做燒雞、涼拌雞、切出來就只有小小的幾坨。烤得大部分都是給外地來玩的遊客吃的,調料味道重來壓羊肉味,適合一些本來不怎麼吃羊肉的人。如果適應的話煮好的手把肉確實更香。正經草原羊 清水煮完 直接沾點韭菜花 吃着很棒的,喜歡吃辛辣,麻辣的那些人,都是食材不怎麼好,靠着調料蓋着食材本身不好的味道,所以越是食材新鮮的 地方,越是飲食清淡。
這胃口太好了,羨慕!
不管是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羊肉餄餎,羊肉胡卜,羊肉燴麪,羊肉莜麪,羊肉燴麪,羊肉炕饃。都是碳水加脂肪蛋白質,這是晉豫陝咱們這種半遊牧半農耕地區纔有的吃食,大草原上那裡有辦法種麥子?過去的內蒙人就是羊肉加上各種奶製品。
我們老家那羊肉從來都是煮着吃,清燉羊肉。只有不好的肉,才考羊肉串。從小大人都不讓我們吃羊肉串,說那個肉不好。煮肉需要大鍋,明清時期我們造大鐵鍋的技術獨步天下,明朝勘和貿易,一口鐵鍋可以換一百多把日本刀。蒙古草原可以通過互市換取鐵鍋,因爲路途遙遠且絲綢之路衰落,西域獲得鐵鍋的難度大得多。歷史上任何人類羣體都很少有物質資源極爲豐富的時候,食物匱乏纔是常態。即便是牧民也是攝食奶製品爲主,並不可能頓頓吃肉。水煮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牛羊肉食物,而火烤會浪費掉大量高熱量的珍貴油脂。艱苦環境中,有利生存是第一位的,口味即便再好也只能居於其次,而勤儉持家的人們自然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
感謝一路有你們的閱讀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