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家裡雞娃的總是媽媽?

我擡眼看了正在和遊戲奮戰的爸爸。爲啥家裡雞娃的是媽媽?焦慮的是媽媽?當然是孩子學習媽媽管得多啊!

因爲媽媽更瞭解孩子學習的狀態,知道孩子知識掌握的情況,又會和班級或同齡的其他媽媽互通,有得對比,所以纔會更憂慮。

你猜爸爸要是知道娃學習怎麼樣,會不會也同媽媽一樣憂慮?我猜還真不一定吧!因爲男女思維不同、想法不同。

去年之前我讓孩子做題,爸爸還會因爲我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覺得“我給孩子施加壓力”。後來他和朋友聊天,朋友家孩子比我家孩子低兩個年級,每天各種班不斷。不是到點接孩子,就是走在各種班的路上。然後我家爸爸再也不覺得我給孩子留家庭作業是多餘的了。但多餘的動作,除了關注孩子成績,好像也沒有其他的了。

後來我和爸爸聊天,我發現他覺得學習吧,孩子能學成什麼樣,就學成什麼樣,別給孩子太大壓力。未來生活如何,除了學習,還有很多條出路,不一定非得拘泥於學習這條路。

我不否認爸爸的想法,但是我覺得,學習學的不是成績,而是通過學習培養孩子的多元能力。所以當媽的,肯定還是要抓孩子學習的。目標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提高了什麼。

換言之,哪怕孩子學習不好,父母給孩子鋪了後路。孩子得有能力把後路走好,而不是坐吃山空。除非留給孩子“足夠的礦”夠孩子一生揮霍。

所以這個問題,算是各有各的道理。畢竟每個家庭不同。父母們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工作的經歷,都會讓選擇有所不同。

再來說說媽媽的焦慮。

作爲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我是非常焦慮的。擔心孩子學不好,但更多的是怕自己教不好孩子,或者不會教孩子。擔心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比如孩子成績下降了,除了把孩子送入輔導班,如果自己帶娃,怎麼提升成績?

這種焦慮的心情,很容易讓媽媽情緒失控。而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很有可能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孩子內心被媽媽打擊,真的是會很傷心的。而孩子心情不好,又會引起心理健康、情緒、社交、學習等多方面的問題。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上,媽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事。我後來在大寶上小學二三年級時調整好了狀態。主要做好下面4個方面:

1.不把孩子與別人比較。只要孩子有進步就表揚。

2.制定學習目標。尤其是短期目標,孩子一個又一個完成學習目標,看到自己的進步,媽媽和孩子都高興。孩子學習自信心也逐漸增強。

3.當自己情緒失控時,管住嘴不說話。尤其簡單問題講了好幾遍孩子還是不會。遇到同類型題孩子還是錯。別急着說話,想一想孩子爲什麼不會。是哪個步驟孩子沒弄明白。

4.多和孩子聊天,瞭解自己的孩子。只有我們瞭解自己的孩子,纔會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孩子處理問題的邏輯。引導孩子克服困難。

當我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爲什麼不會”,想找到背後的原因後,我不再因爲孩子不會而輕易生氣。而是想辦法讓孩子學會。因爲孩子一個個小的進步,因爲我們共同的努力,心態逐漸放平。

以上個人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