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彗星頭部是綠色的,而彗尾不是?
科幻網12月22日訊(劉亞珠) 彗星是一個冰冷的小型太陽系天體,由彗核(由岩石、塵埃和冰凍的氣體組合)、彗發(彗核的蒸發物)、彗尾(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屬於彗頭的擴展或者具有某種結構)三部分組成。
彗星在接近恆星時會在冰核周圍形成彗發和一條彗尾,當它遠離太陽的時候,只是一個由水、氨、甲烷、氰等凍結的冰塊和夾雜許多固體塵埃粒子組合而成的“髒雪球”。一旦接近太陽,彗星會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分解成彗頭和彗尾,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形狀如同掃帚。
彗星會在星際穿梭時發出多種光芒,彗星中心還會出現隨着越接近太陽更加明亮的綠色彗發。近一個世紀天文學家、科學家和化學家們一直被彗星的頭部爲綠色,而尾部卻不是這一問題所困擾。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學家格哈德-赫茲伯格就推測,認爲彗星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陽光破壞了二元碳分子C2,和彗星頭部產生的化學物質所致。
近日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這個大約有90年的歷史理論被證實爲正確。該實驗表明二元碳原本在彗星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接近太陽受到太陽輻射和陽光時,生活在冰核上的有機物被蒸發轉移到彗星上,太陽光會將一些較大的有機分子分解並形成二元碳。
彗星越靠近太陽,分解的過程就會越迅速,被紫外線輻射照射到的二元碳分子最終會被“光解”。也就是說二元碳分子的光解過程會在遠離彗星核之前被破壞,因此彗星的尾巴永遠都不會變爲綠色。
科學家們通過在實驗室中測試一些化學反應的方法,有助於研究以往彗星以及宇宙上未解的太空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