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每個孩子找到合適的成長路徑——一位基層排球老教練的心聲
新華社長沙11月26日電 題:爲每個孩子找到合適的成長路徑
——一位基層排球老教練的心聲
新華社記者牛夢彤、王鏡宇、周勉
第一屆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正在湖南長沙和岳陽舉行。在女子排球項目中,主要由包頭市第一中學女排組成的內蒙古隊雖無緣八強,但她們的助理教練、年近七旬的郝振生卻不想只談遺憾,而是表示看到了中國排球未來不斷向上的希望。
提起包頭市第一中學女排,許多人都會想到郝振生。他既是老師又是教練,四十餘年紮根校園女排一線,率領球隊多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累積了深厚的青少年排球發展經驗。
“18歲,就是一個坎兒。”談及本屆運動會將參賽年齡限制在18歲以下,郝振生表示這一設置正合適。他認爲,以高中升入大學的這一關鍵年齡作爲分水嶺,舉辦全國性賽事,爲大部分青少年合理分流創造了良好契機。“條件特別好的可以進入專業隊、職業隊,而水平沒那麼突出的,可以選擇進入高校,參與大學體育賽事,都不耽誤。”
郝振生介紹,過去的選材模式多以全國運動會或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現已合併入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這些三或四年一屆的大型綜合賽事爲抓手,每隔幾年重點培養一批人才。然而,這種方式普遍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容易造成後備人才斷檔;二是由於年齡不合適,一些尚未完全展現潛力的孩子,可能錯失嶄露頭角的窗口期;三是部分教練爲保成績急功近利,讓孩子過早接受高強度訓練,影響其運動壽命。
“現在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每年都辦,那麼每年好苗子都會涌現出來。”郝振生還表示,這項賽事的成績與全運會總成績掛鉤的政策,會吸引各地人才,從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材平臺。
據悉,本屆三大球運動會的各小項比賽成績將計入第十五屆全運會總成績,以後每屆比賽的成績也將計入相應週期的全運會總成績。其初衷在於通過三大球運動會帶動各省、區、市在15-18歲的年齡段選拔人才、組建隊伍,通過定期的比賽和訓練,實現後備人才的接續培養。
深耕基層排球多年的郝振生,深諳青少年的學訓矛盾。他堅信,體教融合是體育人才選拔和培養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要爲每個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成長路徑,確保體教融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要讓每一個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爲孩子的前途着想。”在郝振生看來,體教融合不能忽視升學和就業問題,畢竟能成爲職業運動員的孩子只是少數。他舉例說:“包頭一中女排隊員如果參加過全國比賽並進入前八名,大學畢業後回到包頭,將優先解決就業問題。”
爲了拓寬孩子們的選擇,郝振生還在積極與當地小學和內蒙古大學合作,積極構建從小學到高校的“一條龍”體教融合體系,爲學生鋪設多元成長路徑。
郝振生的從業生涯裡,已培養出超過500名畢業生,其中不乏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的優秀學子。現在,包頭市第一中學每個年級有15至20名學生在女排隊,這些孩子在正常上課的基礎上,每天利用課後兩小時進行訓練。
郝振生特別重視訓練與學業的平衡,他還叮囑各隊教練定期與班主任溝通,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家長配合瞭解家庭情況,確保孩子全面成長。“我不僅要教會他們打球,還要讓他們學習文化課,學會做人。”對郝振生來說,老師的身份排在“教練”之前。他希望孩子們通過排球訓練感受到身心愉悅,在鍛鍊身體的同時健康成長。
“快快樂樂地訓練,快快樂樂地成長。”這是郝振生對孩子們的期待,也是他堅持的動力所在。“每天看到孩子們生龍活虎地訓練,我就特別快樂。”
“我真的希望爲中國排球做點事。”郝振生的言語樸素有力。除了幾十年如一日在基層紮實推進青少年排球訓練,他現在還懷揣着兩個目標在不斷前行——一是爲國家隊輸送隊員,二是在全運會爲內蒙古隊創造更好戰績。
“我爭取幹到80歲。”郝老師笑着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