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降薪,如飲砒霜

作者 | 曾煒

主編 | 趙文華

恆大裁員、欠薪還未消停,另一家新勢力因降薪也鬧得沸沸揚揚。

11月下旬,威馬汽車CEO沈暉發了一封告全體同學書,稱”爲應對資金壓力,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基本工資,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放購車補貼等”。很快,降薪消息就刷爆車圈,有關“威馬危矣”的評論四處可見。

大概因爲頂不住輿論壓力,不久,沈暉就出來闢謠了,稱“公司資金鍊和生產運營都一切正常。只是大環境不好,需要收着點過日子。降薪也好,調控銷量也罷,其目的都是爲了降本增效、改善盈利結構等戰略目標,以期穩健渡過行業寒冬,並在未來能夠可持續發展。”但顯然,這一自我安慰性的表態並沒什麼說服力。誰都知道,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降薪猶如砒霜。更何況,威馬降薪最高降幅達到50%。

三年鉅虧170個億

都說新能源是個燒錢的行當,沒有百把億,玩不轉的。蔚來李斌曾說,一家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元。何小鵬說,到自己造車才發現200億都不夠花。雷軍更是爲小米造車準備了100億美刀。

威馬曾經也不缺錢,甚至比“蔚小理”還有錢!

威馬在2015年成立,屬於最早一批新勢力之一,曾和“蔚小理”並列“造車新勢力F4”。而相比於當年還處於紙上談兵的PPT造車,威馬沈暉有着汽車人背景,資本市場更加看好。其中不乏國有資本、機構資本和港資等。威馬從A輪融資開始到D++輪結束,總計融資超過350億元。比同期上市之前的“蔚小理”還更多。

然而,威馬花錢的速度遠遠超過賺錢的速度。

從財報來看,2019年-2021年,威馬三年淨虧損分別爲41.45億元、50.84億元、82.06億元,三年合計虧損174.35億元。可能你沒概念,筆者特意找了一些對比參考。比如,二線新勢力,零跑汽車2019年-2021年,淨虧損分別爲9.01億、11億和28.46億,合計約48億元,不到威馬的三分之一。

再看同期的另外兩家,蔚來三年淨虧損分別爲112.96億、53.04億、40.2億。雖然發展初期虧損較大,但隨着不斷上量,虧損呈逐年縮小的趨勢。注意看去年,蔚來的虧損只有威馬的一半。再看“摳摳搜搜”的理想,數據就更好看了,2021年虧損僅爲3.2億元。最近,隨着L8即將開啓交付,李想更是公開喊話“要和連續七年的虧損經營說再見了“。

反觀威馬,虧損像滾雪球,2021年虧損幾乎相當於2019年的兩倍。今年按銷量來看,威馬的虧損同樣在幾十個億。

威馬嚴重失速

想必很多人已經發現,威馬已經從新勢力銷量榜單中消失許久。就連新勢力車企每月1號定時爭先炫耀的成績單,威馬也已經叫停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此,沈暉的解釋是,“威馬銷量滯漲並不是賣不了,而是有意收着賣。賣一輛虧一輛,賣的越多虧的越多,股價跌得多,估值也跌得多,銷量排行榜就是虧損排行榜。”言下之意,當下的威馬不再刻意追逐銷量的提升,而是將重點放在了運營質量之上。這一說法,顯然有點睜着眼睛說瞎話的意思。

我們來盤點下威馬這幾年的“戰況”:作爲最早交付的新勢力品牌之一,2019年,威馬以1.28萬輛的銷量,位居新勢力第二位,僅次於蔚來。2020年,銷量約爲2.2萬輛,位列造車新勢力第四位。2021年,威馬年銷量來到了4.42萬輛,排在“蔚小理”和哪吒之後,位列第五。雖然還在榜上,但差距已經拉大,去年“蔚小理”已經奔着10萬交付大關衝刺了,而威馬全年的銷量還不到三兄弟的一半。

銷量少,單車價格低,營收規模就成了幾何倍數的差異。蔚來2021年營業收入達到361.4億元、理想270.10億元、小鵬209.9億元,而威馬去年營收只有47.43 億元。其它三家尚且繼續虧損,何況營收只有其1/5左右的威馬呢?

今年的情況更糟糕:前十個月,威馬交付量僅爲2.9萬輛,其中,十月份威馬的銷量還不到1200輛,推算下來,截止12月,威馬銷量最多也就3萬多,跟去年比至少有1萬輛的缺口。

參考下其它新勢力品牌,1-11月,哪吒累計交付約14.43萬輛、蔚來約10.67萬輛、理想約11.2萬輛,小鵬約10.95萬輛,就連零跑也都已過10萬輛。就連比它起步晚幾年的AITO問界和極氪,都以月均1萬的速度在往上追。

月度破一、年度奔十,這幾乎成了新勢力生存的起碼標準。放在增幅高達92%的純電市場裡,威馬無論跟自己比,還是跟對手比,都已經不是掉隊的問題了,甚至已經瀕臨於淘汰的邊緣了。

千瘡百孔的威馬

威馬銷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便百度一下,威馬“組織機構混亂”、“銷售、服務一團糟”、等負面評論層出不窮。此外,產品質量也堪憂,諸如“ EX5因動力電池導致自燃”、“威馬鎖電”、“EX5底盤生鏽影響安全駕駛”,“威馬W6(參數丨圖片)提車兩個月出現兩次失速”、“威馬W6水泵故障”等投訴接連不斷。

拋開以上問題,威馬推新的能力也很弱。從2018年首款車上市至今,長達4年中,威馬只推出EX5、E.5和W6這3款車。其中,除了威馬W6,其餘兩款車毫無存在感可言。至於原計劃於年內完成交付的第四款新車——威馬M7,目前看來也跳票了。

再看稍微能走點量的威馬W6,也沒能樹立特別明顯的產品標籤,此前推出了PAVP自動泊車技術等智能駕駛輔助,但這種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配置遠不及彩電、沙發和冰箱那麼有吸引力。

要銷量沒銷量,論品牌,遠不如“蔚小理”,要性價比,又被哪吒、零跑碾壓。威馬的現狀,何其尷尬?!

對新勢力車企而言,銷量規模小、用戶基盤弱、戰略不清晰相當於自斷“錢途”。大家都知道,緩解資金壓力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IPO,這也是新勢力的必經之路。此前,大家普遍預期威馬會是繼“蔚小理”之後首家成功上市的新勢力成員。威馬也確實在爲IPO努力,今年6月,威馬控股就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但根據12月1日的港交所官網顯示,威馬汽車(下稱威馬)的招股書已“失效”。第四家IPO的新勢力車企變成了零跑,於今年9月在港交所正式上市。

順便再提一個數字,據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3月,威馬汽車在手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僅爲36.78億元。相比其他造車新勢力上百億的現金儲備,尤其是現金儲備高達554億元的蔚來,威馬真是囊中羞澀。

最後說說

威馬從2018到風頭無兩2022年日薄西山,也就一屆世界盃的時間。

這期間,新能源格局已經初定,自己掌握資源的特斯拉和比亞迪就不多說了,屬於風向標的存在,此外,吉利、廣汽、長安、長城新能源也在積極突破,穩定在TOP10榜單上。當初的F4中,理想勢頭最爲強勁,單車價格及銷量雙優,蔚來、小鵬增量不及理想,但在產品、補能、智能化方面也有自己清晰的佈局;二線品牌中,哪吒盈利能力不足但起碼突破了銷量瓶頸,零跑也趨於穩定發展,並且還搭上了上市這條大船。如今的威馬,已是千瘡百孔,靠降薪根本不能補回元氣。

真應驗了那句話,“有人起高樓,有人一身鏽”。隨着新能源車市競爭加劇,我相信,類似的劇情還會發生。

版權聲明:本文爲線外邦獨家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線外邦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