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臨朐:一葉興一業 茶香富山鄉

臨近國慶,天氣開始轉涼。9月29日,來到位於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北石砬村的茶園基地,空氣裡帶着泥土的芬芳,還瀰漫着茶的幽香。七位採茶姑娘們身着素雅衣衫,穿梭在鬱鬱蔥蔥的茶園之中,不一會兒,茶葉就裝滿了肩挎的竹簍。

“茶葉採摘的過程不僅要講究手法,還要注重採摘時間,必須要在清晨露水乾了之後,才能採摘,從7點左右到11點,時間最佳。”在茶園一側,遇到了沂山製茶技藝非遺傳承人亓洪軍,他一邊帶着工人採茶,一邊介紹這裡面的學問,“你看,這種叫做一芽一葉,這種看着有些像的,叫做一芽一葉初展,採摘不同的茶葉,能做出來不同味道的茶。”

亓洪軍看起來年紀不大,但從事茶葉行業已有20餘年,是茶葉行當裡面是一位響噹噹的“老把式”。

“生態茶園種植標準要求茶林間作,五分林、一分路、四分茶,茶葉種植的要求很高,要四季常綠,三季有花。你可以品嚐一下,沂山茶葉有一種獨特味道。”亓洪軍說道。

一口沂山茶喝下去,沁人心脾又有一絲甜甜的味道。而這獨特的味道來自於沂山優渥的生態環境。沂山茶種植在海拔600米到800米的高山上,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微酸性,在此氣候下生長出的茶葉,氨基酸、茶多酚等成分含量特別高,帶有色綠味甘、香高悠長的獨特品質。同時,沂山周邊泉水充沛,好山好水便有了好茶。

“起初,沂山茶在口感上有一點澀味,我想的是我們這麼好的茶葉,必須要把它最原始最特別的香氣給保留住。”亓洪軍根據沂山茶的特點,不斷改進製茶工藝,重殺青,慢烘炒,反覆實驗了數次。去除了茶葉的苦澀,清香味更加突出。2020年,沂山製茶技藝被評爲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4歲的王玉珍,是一名地道的採茶人,在茶園採茶已有10多年。“我家住西洞子村,離着茶廠1.5公里,農忙的時候,我就在家裡種種地,農閒的時候,我就來這裡采采茶葉,我和很多鄰村的姐妹一起,沒想到在家門口採着茶,聊着天就能把錢掙到手了。”王玉珍說。

亓洪軍繼續介紹,採茶無法用機械化採集,一畝地得需要3個人採摘,一次就得僱20多個人,各個茶園輪流採摘,而這些人大多都來自大峪、南石砬、西洞子村等周邊村。

採茶過後就進入了製茶環節。茶葉的製作需要經過採青、萎凋、殺青、揉捻、發酵、乾燥等多個步驟。

走進製茶車間,竹盤子、殺青機、揉捻機、搖青機、烘乾機等相關設備一應俱全。亓洪軍說,“新茶採摘回來後攤青,都攤開放在篾曬墊上。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中間均勻翻動3到4次,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出來。”

亓洪軍介紹,進入秋季,茶園以製作紅茶爲主。紅茶屬於發酵茶,而發酵則是決定茶葉色、香、味等品質的關鍵所在。先發酵8至12個小時,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再殺青萎凋、烘焙,一天炒茶40多斤。這樣一整套的製作工藝下來,就是“非遺”項目——沂山茶製作技藝的展示。

在沂山御品茶廠茶文化展廳裡,陳列着手工炒制的沂山綠茶、沂山紅茶、沂山白茶,還有丹蔘茶、玉竹茶、酸棗芽茶、丁香茶、茵陳茶、蒲公英茶、薄荷茶、葛根茶、桑芽茶等幾十個品種,這些都屬於得天獨厚的原生態資源炒制的沂山養生茶。

依託沂山茶園基地,這裡已發展成爲集茶葉種植及炒制、養生茶開發、茶文化研學旅遊爲一體的綜合產業園。有帶着獨特山茶花香,手工炒制的沂山綠茶,有湯色紅亮、回味甘甜,採用發酵工藝炒制的沂山紅茶,還有使用日光萎凋、低溫烘焙工藝,填補了北方白茶工藝空白的沂山白茶,這些茶類暢銷省內外,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有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下一步,我們會不斷打磨臨朐沂山茶的品質,帶動周邊茶農、羣衆增收致富,通過開展研學遊、企業團建等活動不斷髮展茶文化旅遊項目,讓更多的人知道臨朐沂山茶。”對於未來,亓洪軍充滿期待。(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