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動態】急性肝衰竭新型預後模型有望提升患者生存率

藥物性肝衰竭是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方國家,藥物性肝衰竭在急性肝衰竭中佔比已超過50%,國內佔比也接近30%,並呈逐年上升趨勢。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病醫學部鄒正升教授、紀冬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其他科研團隊,針對非“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藥物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創建了新型預後模型。

該模型可以推測患者當前生存率,經驗證準確度高達90%以上。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Hepatology International》雜誌。

據瞭解,根據是否由於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導致的肝衰竭,可將藥物性肝衰竭分爲兩類。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導致的肝衰竭在西方國家較爲常見,其預後相對較好。而國內90%以上藥物性肝衰竭是服用除對乙酰氨基酚以外的藥物導致的,其病死率高達80%左右。對於生存率低的患者,需要進行緊急肝移植治療。因此,及時預測生存率顯得尤爲重要。然而,國際目前缺乏相應的大樣本研究。

該團隊聯合國內多家醫院,創建了全球最大樣本隊列,最終闡明瞭與藥物性肝衰竭生存率高度相關的5個因素,即凝血功能(INR)障礙程度、肝性腦病程度、是否使用人工肝、是否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基於此創建的新型無創列線圖模型(DIALF-5),可在肝衰竭後的不同時間點將5個因素量化評分,預測當時的生存率。對於生存率低的患者,及時啓動肝移植治療。

據鄒正升介紹,該模型預測準確度明顯優於目前臨牀常用的MELD(終末期肝病模型)和KCC(國王學院標準)標準,與美國最新的急性肝衰竭預後模型ALFSG模型預測效能一致。但ALFSG模型僅能預測21天生存率,而新的DIALF-5模型能預測不同時間點的生存率。

據悉,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藥物性肝損傷臨牀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藥物性肝損傷的臨牀及基礎研究。此次研究聯合國內多家醫院,樣本量大,數據真實可靠。新的預後模型預測效能好,可有效幫助臨牀醫生及時準確判斷非“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藥物導致的急性肝衰竭的預後,對預後差的患者及時選擇緊急肝移植治療提供精準抉擇的科學依據。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第五醫學中心

圖文|戴 欣 韓 琳

刊期 | 第 2228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編輯:儲潔雅

校對:陶豔斌

郵箱:jfjzyy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