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沒有RCEP門票的臺灣

2018年11月14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新加坡出席第二次RCEP領導人會議。東協10國領導人及韓、日、澳、紐、印度領導人與會。(中新社

本月4日舉行的東協峰會中,包括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15個國家,就RCEP協議文本達成一致,預計於明年正式簽署,一個覆蓋全球近半數人口、近4成貿易量、約3成投資量和GDP、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即將形成。儘管印度因擔心國內產業在高度開放下受損而暫時不加入,但沒有印度的RCEP-15仍將對全球經貿地理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而屆時將東亞地圖攤開來只剩下北韓臺灣排除在RCEP之外。

貿易投資雙重轉移效應

2018年臺灣出口市場中最大的是佔41.2%的中國大陸(包括香港),而東協10國則佔17.3%,日本和南韓分別佔6.9%和4.7%,若再加上紐西蘭和澳洲等國,則臺灣對RCEP-15成員出口額已達臺灣對外出口的7成之高。未來RCEP成員彼此之間95%以上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將降至零關稅,而臺灣的產品出口至RCEP成員則要支付更高的關稅,勢必將產生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效應,使臺灣產品出口RCEP成員的競爭力降低,也促使相關產業的新投資從臺灣轉移至RCEP成員。

儘管臺灣在2015年簽訂了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使得臺灣的資通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相關產品可以在WTO成員中獲得零關稅待遇,再加上臺灣和大陸之間仍有ECFA早收清單,使得臺灣對RCEP成員出口的7成已爲零關稅,看似大幅減低了RCEP對臺灣出口和投資的總體衝擊

然而實際上ITA只針對終端產品免除關稅,非終端產品的零組件進出口交易仍將面對關稅問題。至於另外佔3成對RCEP成員出口額的產業則仍將遭受長期損失,包括機械、工具機、鋼鐵、汽車零組件、光學零組件、面板以及其他傳統制造業等,如此臺灣仍有相當廣泛的產業將受到RCEP的衝擊,而其中傳統制造業本身便是轉型升級不易,屆時RCEP成員對臺灣產品的關稅壁壘將是這3成產業難以承受之重。

此外,兩岸於2010年簽訂的ECFA早收清單10年延展期,在這10年間由於《服貿協議》和《貨貿協議》都因民進黨的阻撓而未能簽定,倘若明年到期後蔡英文連任、仍然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政治關係仍然低迷,ECFA早收清單很可能將單方面啓動終止條款,屆時大陸將對臺灣產品恢復關稅門檻,這意味着過去近10年大陸對臺灣產品高達新臺幣1613億元的關稅減免,以及臺灣對大陸增加2倍的農產品出口將從此不再。

儘管目前大陸相繼推出31條和26條對臺措施,讓臺資一、二、三級產業在大陸皆能逐步享受同等待遇,但對於從臺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仍將受到ECFA中斷後關稅門檻的影響,再加上中美貿易談判屆時若達成中程協議,在拉力和推力的雙重作用下將形成新一波臺資企業西進大陸的浪潮

除了短時間便將出現的貿易轉移效應之外,投資轉移效應對臺灣經濟結構的衝擊將長期逐步顯現。本地企業,或已在臺灣投資的外商企業,未來新的投資計劃便很可能轉移到RCEP成員國家;而大陸臺商也很可能打消返臺投資的念頭,而轉向至RCEP其他成員投資;至於尚未在臺灣投資的外資企業,爲了佈局世界最大的自貿區勢必將繞開臺灣,直接至RCEP成員進行投資。凡此種種,都將使未來臺灣的投資停滯甚至倒退。

經貿邊緣化產業空洞化

民進黨總是以分散和轉移風險的說辭來爲其忽視RCEP和ECFA辯護,並聲稱要積極努力加入CPTPP。然而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此前所做的模擬估算,RCEP形成後將使臺灣經濟成長率降低0.76%,而沒有加入CPTPP對臺灣經濟成長率的衝擊則只有不到0.1%。退一步說,民進黨過去3年半來也沒能讓臺灣加入CPTPP,而目標投向東協10國的新南向政策也無法改變RCEP對臺灣形成的關稅壁壘。

面對如此即將到來的經貿邊緣化和產業空洞化困境,民進黨難道還要像鴕鳥一樣視而不見、粉飾太平嗎?

(作者爲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