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港星深度交流有利印太和平

旺報社評

蔡政府拍板臺灣10月13日實施「0+7」放寬邊境後,香港政府很快宣佈更寬鬆的「0+3」並搶先在9月26日執行。港府之所以急迫調整防疫政策,是出於對新加坡爭奪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的危機感,臺灣疫後復原的步伐再次落在星、港之後,民進黨自詡的「防疫優等生」又被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防疫軟着陸 星優於臺港

臺灣、香港、新加坡都是亞太經濟最活躍、社會文化最多元、國際交流最頻繁的小型經濟體,也都是華人背景的社會,常常視爲相互比較、競爭的對象。以綿延2年多的新冠疫情爲例,單以政府防疫表現作爲依據,臺灣在初期反應最快,後來每況愈下,新加坡從清零到共存的「軟着陸」效果最佳,而香港今年初大批老人擠不進醫院的悽慘景象,令人唏噓。但總的來說,臺港星仍是有能力平衡防疫與日常生活的佼佼者。

正是因爲新加坡疫情早已「軟着陸」,重啓國門、恢復國際交流,社會活動早已恢復正常,經濟復甦速度遠遠領先臺灣與香港。2020年至今,德意志銀行、法興銀行先後將亞太總部或骨幹從香港遷至新加坡,臉書在新加坡投資10億美元建設亞洲首座數據中心,視訊企業ZOOM、吹風機巨頭Dyson乃至大陸網路巨頭阿里、騰訊、字節跳動都選擇在新加坡駐點擴大規模。

外資企業總部選擇新加坡,固然有對地緣政治風險及香港實施《國安法》等避險的考慮,但這些都是消極因素,新加坡展現有爲政府的彈性和韌性,提供政策誘因招攬香港的資金、企業、人才,纔是積極因素。星國政府今年8月推出「頂級專才簽證」,吸引月收入3萬新加坡元(約66萬元新臺幣)的頂尖人才前來定居,同時向香港航運業者端出貨倉儲存用地30年租期的優惠,甚至連香港回收業者都被新加坡挖角。

招高端人才 臺灣慢半拍

新加坡政府的企圖心和行動力,足以令臺灣執政者汗顏。「超越新加坡」這類口號喊了30年,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記得當初港版《國安法》通過後,綠營人士口口聲聲高呼「臺灣取代香港」、「臺灣成最大贏家」嗎?結果呢?渾渾噩噩毫無作爲,在挺港抗中的政治魔咒矇蔽之下,錯過了香港變局給臺灣可能帶來的機遇。新加坡政府以實實在在的招攬資金、人才的成績單,襯托出民進黨政府只能交得出政治口號、名嘴投書、專案簡報、網路文宣的蒼白。

臺灣其實並沒有取代香港,承接香港國際功能的條件。臺灣低薪困境20年未改善,怎麼和新加坡的高薪人才簽證比拚?臺灣金融管制繁瑣、外籍居留門檻苛刻,加上「逢中必反」的政治氣氛,有大陸背景的國際資金和人才當然毫不猶豫選擇新加坡。或許連申請來臺交流觀光,祖宗十八代是不是共產黨員都要被獨派政治團體狠扒一遍,風聲鶴唳下還敢來臺灣嗎?當然,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佔據關鍵地位,但離不開對香港、新加坡融資和物流樞紐的依賴,與其不切實際地高喊「取代香港」、「超越新加坡」,不如腳踏實地尋求與星港兩地互補發展、進行良性競爭。

從更深遠的國際格局看,美國確立印太戰略概念,並獲得除中國大陸以外的主要區域國家認可,地緣政治衝突陰影再次降臨印太地區。這一點,新加坡看得比誰都清楚。星國總理李顯龍多次表達要平衡美中關係的立場,前外交官馬凱碩、楊榮文更多次示警臺海情勢,反對美國打「臺灣牌」。新加坡與香港的競爭雖然激烈,但仍能保持良性基調,星國副總理王瑞傑8月底訪問香港參加「一帶一路」論壇,展現深化交流合作的姿態。

臺港星三地疫後恢復交流,終於來到同一起跑線,印太地緣風險愈大,臺灣就愈應該加強與香港、新加坡的經貿、金融和民間交流,讓三地經濟相互依存度更高。不久前達成的美中審計協議把香港定爲「中轉站」,再次說明美國仍將國安法治下的香港視爲美中經濟的「掛鉤」,蔡政府不能誤判情勢,做出切割香港的錯誤決定。沒人會和金錢過不去,臺港星的經濟基本盤愈大、愈穩,印太地區就離戰爭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