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改善中日關係先暢通民間交流

社評

日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大陸總理李強會談,強調日中關係的穩定不僅有益於兩國,亦有利於區域及國際社會,提議擴大利用部長級「日中經濟高層對話」及「日中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等機制,讓中日間的重要課題及懸而未決的事項取得進展。

恢復戰略互惠關係

在新冠疫情及中美競爭雙重打擊下,中日雙方人員往來降溫,對中日關係的改善帶來極爲負面的影響。相對於日本成爲中國觀光客2024上半年最青睞出境目的地,日人赴中人數仍處於低檔。岸田首相致力於恢復日中對話,並以2019年之前的「戰略互惠關係」定位兩國關係,但雙方民間交流未能回到疫前水準,官熱民冷情況下,將弱化日中友好的支持力量,使外交關係改善事倍功半。

《日本經濟新聞》調查指出,日本人「不喜歡」中國比例達74%,已連續6年超過7成,民調顯示更有87%的日本人認爲中國具有「威脅」,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高漲。日本社會對中國認知情感持續惡化,不僅使政治關係不睦雪上加霜,中日經貿關係亦可能趨冷,「政冷經熱」難再。

日本輿情充斥「仇中」、「恐中」的言論,官式對話難以促動日本人訪中的熱情,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更加深日人對中國的疑慮,日本公民在中國因間諜罪被判刑的案例在日本發酵,人身安危的心理壓力成爲中日民間交流在簽證問題外的另道障礙。東京大學中國研究學者川島真表示,自2019年北海道大學中國史教授巖谷將在中國遭逮捕,就幾乎沒有學者到中國調研。

日本學者擔心北京法律規範不明,很容易遭遇同樣的危險。中國日本商會主席松岡鐵亦認爲,因《反間諜法》因素,日本商界不願到中國出差,影響日本企業對中投資的判斷。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日前在東京的演講會,就被問到在華日本人接連遭拘禁的敏感問題。如何讓《反間諜法》等國安相關法律的操作明確化、透明化,消除日人對《反間諜法》的不安,是恢復中日民間交流熱度當務之急。

中國意識到扭轉負面認知的重要,劉建超年初會見到任的日本駐北京大使金杉憲治時表示,願同日本朝野與各界加強交流,塑造相互客觀積極認知。金杉大使亦迴應,期待儘快恢復兩國人員往來,增進了解互信與互利合作。中日執政黨就重啓交流達成共識,恢復2018年以後中斷的「中日執政黨定期對話框架」。

民間交流注入活水

曾任日本駐北京外交官、前衆議院議員村上政俊認爲,日本外交政策受民意左右,日本國民對中感情惡化制約下,岸田內閣對中關係改善成效有限。中日關係穩定的基礎在於「相互認識」,百聞不如一見,擴大人員交流,互派青年學子到對方國家學習是使「相互認識」由負轉正的重要途徑。在緩解雙方緊張關係的促動下,中日青年交流逐漸重啓,日本公明黨母體「創價學會」百名青年代表團5月下旬到訪北京、新疆等地,爲中日民間交流注入活水。

中、日的相互認知處於「威脅」超過「合作」與「共贏」的狀態,導致政治上缺乏互信,經濟上互相掣肘,使雙邊互動中的諸多爭端政治化爲難解的懸案,中日關係負面因子大於正面因子,陷入結構性的惡化。劉建超5日在「泛安全化」議題的研討會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和平穩定外部環境」。在境外投資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外交正尋求軟化自身在美、日、歐盟的形象,並改善與鄰國關係。其中,對日關係十分關鍵,須探求結構性改善的路徑,官方與民間缺一不可。

恢復官方對話,或能維持「鬥而不破」,但很難回到過去「戰略互惠關係」,暢通民間交流才能優化相互認識,走出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認知疊加的困境,才能真正改善雙方關係。中日關係如此,兩岸關係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