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按部就班提升人民幣魅力

社評

隨着美國聯準會升息步調放緩,強勢的美元開始往下探底,自去年9月高點起算,迄今跌幅高達9%,幾乎把先前將近20%的漲幅跌掉一半。看衰美元的聲音再度響起,認爲美元霸權角色將遭其他主流貨幣或商品(如人民幣與黃金等)的挑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勢必弱化。

各國減持美債引人側目

特別是近期美債一些國際大咖買家,如中國大陸、日本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紛紛在市場拋售美國公債,更是引人側目。以大陸爲例,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字,截至2022年11月底止,大陸持有美債8700億美元,創近13年新低,較高點1.3兆美元減少4千多億美元。持有美債排名居首的日本,爲阻貶日圓,一年內減持美債規模達2464億美元。

一些市場專家憂心,美債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並衝擊美元地位。美國國債發行量暴增,歐巴馬時期仍不到10兆美元,如今高達31兆美元,10餘年內膨脹3倍,加上主要國際買家縮手,甚至反向拋售,讓人懷疑美債的流動性與保值性,甚至斷言美元將失去霸權地位。

不過,就當前美債市場交易情況來看,這個說法言過其實。美國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SIFMA)統計指出,即便中、日等美債大戶持續減持美債,但對規模超過50兆美元的美債市場而言,影響有限。美債具有相對收益穩定及低風險的特性,仍是全世界胃納量最大、選擇最多、流動性最佳的債券市場。單就國債品項而言,每日平均交易金額達6143億美元(2022年),吸引各類固定收益與各國退休及養老基金的投入。

遑論從大陸外貿崛起、大量買入美債的經驗來看,當一國累積龐大外匯存底時,資產組合配置一定少不了美債這類強勢貨幣商品。也就是說,只要美元霸權地位還在,美債就不愁找不到買家。像越南、印尼或菲律賓這類出口導向型國家,總是需要幫快速累積的外匯存底找到去處,就如同1980年代後崛起的中國一樣,短期美債流動性問題,不會如想像中嚴重。

不過,這並非意味美國就可高枕無憂,繼續用發債印鈔模式來融通國內赤字。如前所述,此一模式成立前提,必須是美元霸權地位可以長久維持。但隨着川普開啓逆全球化閘門,針對中國搞小院高牆戰略、築起關稅壁壘,各國也開始警覺,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很大缺陷,並轉而思考跳脫美元體系、改採替代貨幣計劃。毫無疑問,這都會讓美元在全球貿易與投資的主導地位,面臨更多新的威脅與挑戰。

去美元化削弱美元角色

譬如,大陸、俄羅斯、印度、巴西及南非等金磚五國,去年傳出正在聯手開發金磚國家儲備貨幣,用來替代美元角色。大陸積極推動的石油人民幣體制,儘管尚未出現突破性進展,但在中沙兩國持續加強雙邊經貿、科技與能源合作下,難保不會成爲美元霸權最大威脅。尤有甚者,一向被視爲美國後花園的南美洲,最近在巴西與阿根廷主導下,也掀起籌組共同貨幣(SUR)熱潮,打算藉此減少對美元依賴。

各式各樣去美元化作法,已在非美陣營中慢慢成型。短期雖不至於對美元地位造成威脅,長期勢必削弱美元的角色。這個趨勢可以給北京一些啓示,以人民幣取代美元,不用急於一時,而應循序漸進,趁勢拉攏更多志同道合的貿易與投資夥伴,先擴大人民幣的使用場景與需求空間。更重要的是,要致力於提升經濟增長動能,維持人民幣實質購買力。

持有一國貨幣的意願與信心,不僅與該國經濟表現息息相關,也取決於該國貨幣走勢強弱與流通的便利性。全球經濟強烈逆風當下,大陸若能保持全球經濟領頭羊地位,可爲人民幣跨境交易與使用提供更爲穩固的基礎。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巧妙結合金融與實體運作,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爲境外機構與投資人提供更加透明與便利環境,提高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更考驗着決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