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陸報復性措施恐成新常態

一份港系外資報告指出,中國對臺報復性措施恐成新常態。圖爲福建海關人員查驗來自臺灣的冷凍秋刀魚。(中新社)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影響外界對臺股評價與信心。一份港系外資報告指出,美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是兩岸局勢、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的轉折點;中國對臺報復性措施恐成新常態。今年以來臺股持續修正,外資對臺股持股比例已由過去的46%,降至38%,創下六年來新低。

該外資認爲,裴洛西臺灣行遭北京視爲蓄意挑釁、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對目前正積極建立溝通管道的美中雙方沒有任何好處、也不利中臺關係,美國當局將裴洛西臺灣之旅解釋爲個人行爲。而裴到訪之後,解放軍對臺灣行爲升級,各爲獨立事件。

外資認爲中國對臺進行一連串報復性貿易措施,不會對臺灣的國際貿易造成任何有意義的中斷、也不影響本土經濟生產,但其中隱含地緣政治風險升級,不利外界對臺灣資產建立高度信任。

臺灣經濟基本面表現有陰霾,出口訂單年增率減弱,來自中國、香港訂單下降15%。外資並指半導體庫存修正期拉長,但臺積電股價已經反映這方面情況。內需經濟成長放緩加上臺海緊張造成心理壓力,7月國內消費者信心蕩至金融海嘯以來新低,令零售業復甦面臨風險。

臺股今年初至8日下跌17.56%,以美元計算已經修正24%,但臺股目前本益比20.4倍,仍高於2021年18.8倍,過去外資對臺持股約46%,如今約38%、比例爲六年來新低。

臺股進入臺海關係壓力測試,雖然危機常常帶來切入點,但因爲經濟情況不佳、美元已升值致臺股誘惑大減等理由,港系外資認爲,臺股未到可增加持股的時候,也還沒進入反彈,對大盤繼續維持中立看法。

前外資分析師、騰旭公司投資長程正樺表示,外資看臺灣,會考慮政經治穩定度、政策走向、貪腐程度、優勢特色產業等不同構面綜合考量,而臺灣半導體是首選,不過他認爲臺股從萬三反彈到萬五,已經展現反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