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看灣區|百吉生物首席科學家Jean-Paul Thiery:廣東創新潛力突出,需打破基礎研究和臨牀實踐隔閡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實習生鍾言 廣州報道
作爲法國籍科學家,Jean-Paul Thiery教授在廣州的一天,跟以往在法國和新加坡時並無二致:早上7點到辦公室開始辦公,中午吃些餅乾、蘋果,喝點意式濃縮咖啡,然後繼續精神飽滿地工作到晚上10點,日復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Jean-Paul Thiery儘管已年逾七旬,工作熱情並未隨着年歲漸長而消退。在他看來,“既然生命是有盡頭的,那就在抵達終點之前,抓緊時間做更多事情”。
“更多事情”,包括項目進展、科研突破、成果應用,解決生物醫藥難題。實際上,Jean-Paul Thiery從事生物醫藥研究五十載有餘,曾獲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 (1997年)、法國醫學院獎(2000年)、法國榮譽軍團騎士(2009年),發表學術論文超過500篇,被引用超6萬次,H指數133。他目前是一家新加坡企業——百吉生物的首席科學家兼科學委員會主席。
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Jean-Paul Thiery從工作中抽身出來,耐心地回答問題。當被問道“你有倦怠的時刻嗎?”這位慈祥的老人直勾勾地看着前方,邊笑邊說,“我覺得面前的兩位攝影師看着比我更累”。
讓Jean-Paul Thiery不分晝夜投身的,是浩如煙海、深不可測的細胞王國。結束採訪後,因爲拍攝需要,他打開電腦開始工作,記者走到他的身旁,Jean-Paul Thiery忽然眼睛一亮,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癌細胞的裂變過程,以及腫瘤轉移機制。這是他以極大熱情,傾注畢生的事業。
Jean-Paul Thiery是新加坡百吉生物的創立人之一,正是基於他50多年的實體腫瘤研究經驗,百吉生物這家專研免疫細胞治療藥品的公司從成立之初便確定了主攻實體腫瘤的方向。
2015年,Jean-Paul Thiery第一次來廣州。彼時,廣州的各大研究所正在起步,向外大量招聘科學家。到了現在,星羅棋佈的高校、研究所、生物醫藥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涌現。吸引Jean-Paul Thiery過來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項目。
當時,Jean-Paul Thiery在肺癌等多個疾病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在深圳與另一團隊合作,着手類似癌症的研究——膀胱癌。後來,經過慎重的考慮,他從兼職的科學顧問的身份轉成全職來到百吉生物。
百吉生物於2017年在廣州黃埔落地。如今,就在百吉生物所在的廣州中新知識城,世界500強企業扎堆。截至2023年,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實有企業數量超過2.45萬家,註冊資本近6248億元。在Jean-Paul Thiery看來,以廣州爲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實力發展飛速,但距離紐約灣區等全球創新中心還有很長的距離。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對Jean-Paul Thiery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
生物、創新與融合
南方財經:最近在做什麼項目?
Jean-Paul Thiery:我一直致力於研究癌細胞是如何在人體內發展、形成原發腫瘤,以及如何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爲腫瘤轉移機制。一旦發生腫瘤轉移,幾乎無人能夠倖免於難,所以我們正努力尋找解法。
南方財經:你爲什麼選擇生物學作爲畢生的研究方向?
Jean-Paul Thiery: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是在1953年4月25日被發現的,當天《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種結構》論文發表。當時我才六歲,當然看不懂那篇論文,但這確實是一場巨大的革命。儘管20世紀60年代的科技水平還不夠發達,但生物學突然變得新奇無比,異常激動人心。
原本我沒打算成爲一名生物學家,而是想當一名化學家。然而,在1975年,我遇到了那些揭示生物學基本原理的人,這些人奠定了生物學的基礎。後來,我常常跟他們會面並且共事。
在教科書中,大家會看到這些發現了DNA、RNA的學者的照片。現在還有疫苗、蛋白質等的發現者。我接二連三認識了這些學者,所以我不需要看書,我知道他們都做了什麼。
因此,我在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免疫學等領域積累深厚,在癌症研究方面尤其突出。同時,我還涉足發育生物學的研究,我從胚胎學中學到很多,包括胚胎是如何發展的、運用了何種機制,這對我理解癌症轉移機制作用很大。我做研究的優勢在於團隊合作。例如,我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完成了博士後研究,這是一所頂級大學,我的導師因單克隆抗體研究獲得了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衆多獎項。現在,抗體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
南方財經:你曾經在法國、新加坡任職或任教,在生物醫學創新方面,你覺得中國和上述地區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Jean-Paul Thiery:以法國爲例,我曾在校園裡看到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以及臨牀醫生們聚集在一起。不同領域學科融合起來,這對醫學發展至關重要。
物理學家發明了許多用於影像學檢查的設備,對吧?爲什麼要關注放射療法呢?物理學家也在發明機器,比如機器人手術設備,由此,外科醫生不需要守在病患身邊,手術就能完成。許多這類創新都是因爲物理學家與臨牀醫生之間協作而產生的。
在中國,這種跨學科合作約25年前纔開始萌芽。而在法國,我們擁有製造人工心臟、器官移植等高端微手術的優勢。這些都是由物理學家、化學家或是生物學家,而非臨牀醫生開發出來的尖端器械。在跨學科融合方面,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尚未完全成熟,或許未來10年內我們會見證其進一步發展。
南方財經:跨學科融合還指向另一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在中國長期是個難題,你對此有何建議?
Jean-Paul Thiery:事實上,在法國乃至歐洲許多地方,基礎科學界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很多科研人員認爲產業界的技術問題過於瑣碎,不願進行成果轉化。
我認爲,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組織研討會,將業界領袖與願意對話的一衆科學家匯聚一堂。這種組織應鼓勵自由交流,包容多元觀點,甚至可以接納一些看似瘋狂的想法,讓參與者秉持開放心態。
或許我們可以讓部分臨牀工作者對基礎研究產生興趣,反之亦然。這樣一來,基礎研究人員可能習得向臨牀醫生直接提供實用解決方案的能力。
科學家做研究可能沒有時間限制,但臨牀醫生等不了很長時間,因爲疾病可能在某個清晨就要奪走病患生命,這關乎緊迫性。可以看出,研究人員和臨牀醫生的時間框架截然不同。
我認爲如今最好的例子是在美國的波士頓,那裡許多生物科技企業都源自醫學院,例如麻省理工學院。這股潮流始於20世紀50年代,相比之下,中國起步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意味着中國至少落後了四五十年。
在中國,要銜接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就需要構建一個深度融合各方人才的深度組織架構,尤其是給臨牀醫生留出時間。要知道,他們每天早上六點上班,晚上十點下班,也許中間只有短暫的用餐時間,所以根本沒有空閒交流。我自己在法國和美國時,就嘗試過將這兩類人羣融合在一起。
距離世界一流的創新灣區還有多少年?
南方財經:你第一次來廣州是什麼時候?
Jean-Paul Thiery:2015年。當時受友人邀請,我參加了關於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專業會議。自此,頻繁往返廣州成爲我的常態,並且我最終接受了鍾南山教授提供的長期職位。在與他共事五年之後,我決定全身心投入百吉生物工作,力求快速實現能夠使患者迅速響應治療的目標。
南方財經:這些年來,你觀察到廣州發生了什麼變化?
Jean-Paul Thiery:如果你參觀廣州的一些研究所,比如我曾待過的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你會發現這類機構大約在五六年前開始發展,從那時招聘了大量的科學家。可以說,它們屬於發展中類型的研究院,而在成立三四年後達到了成熟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發展速度,在其他地方是難以複製的。廣東在發展不同技術方面有更快的進展,例如半導體、衆多電信系統以及智能製造業飛速發展。
此外,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的領域,今年尤爲顯著,例如,百吉生物就在行業中脫穎而出。不過,對於外國研究者來說,融入這個地區並不是那麼容易。
南方財經:爲什麼說“不是那麼容易”?
Jean-Paul Thiery:對我來說,主要的問題是不會說中文,這是一個大難題,很難適應中國的體系。如果去波士頓、舊金山,我只需要15分鐘來適應。在中國,情況要複雜得多。中國研究院的組織和運行方式與歐美的完全不同。
在百吉生物,我們直接的目標就是治癒病人。這不是基礎科學,這是應用科學,即轉化研究和臨牀應用。所以,首先需要掌握基礎研究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轉化爲能夠應用於病患的成果,應用於業界的一般實踐,但大多數科學家並不具備這種能力。
南方財經:在廣州有比較成功的例子嗎?
Jean-Paul Thiery:我們正在探索。我認爲百吉生物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爲我們直接與頂尖癌症治療中心合作。我們經常與委員會接觸,努力爭取時間討論問題。
我們必須找到時間和臨牀醫生深入交流。我正在與深圳一個醫院的泌尿科部門緊密合作。在那裡,我們已經開始招募患者參與試驗等工作。據我估計,已經有兩三個項目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
顯然,這樣的案例完全可以被推廣應用。我樂於幫助所有需要採用此類模式的企業和個人。我認爲並沒有絕對完美的模式可言,更多的是需要建立一種個性化的互動方式,確保基礎研究和臨牀實踐雙方都建立起信心,相信彼此能攜手共贏,而不是競爭對抗。
南方財經:怎麼客觀評價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實力?
Jean-Paul Thiery:大灣區確實有很多創新人才。正如我所說的,他們要麼在進行基礎研究,要麼更多是轉化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方面。在我看來,在五到十年後,粵港澳大灣區將在全球科創競爭中領先。
過去,是歐洲領先,給予中國支持,如今,我們可能會更期待中國的發展。在納米技術、基於人工智能的高級分析、量子計算等領域,中國正在慢慢進步,我認爲十年之後,廣東很可能在科技方面會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南方財經:大灣區是否在鼓勵創新、人才保障及金融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足夠的支持?
Jean-Paul Thiery:就我個人而言,廣東給予了充足的人才引進支持,我也在大灣區與很多優秀的同事以及同行進行持續的共事與交流,這對於創新促進非常重要。從企業來看,百吉生物從大灣區以及廣州黃埔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良好的營商環境、高效的政府部門、優秀的人才匯聚優勢等,這些外部因素都有助於百吉生物在多年以來堅持全球原研新藥研發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在中國,特別是大灣區,我們欣喜地看到區域對於高新技術的重視和支持,生物醫藥正是其中一個重點行業。同時我們也看到大灣區日益活躍的風險投資體系對於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更大,而百吉生物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展望未來,大灣區在產業規劃、營商環境、風險投資體系支持和人才引進及培養等各方面的優勢將持續發揮作用,這裡很可能在未來成爲全球生物醫藥優秀企業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