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述評:美加稅難以阻擋中國科技企業崛起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道 據路透社5月15日報道,美國宣佈對從電池到個人防護裝備等價值約18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對拜登政府此舉表示強烈不滿,並表示將採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分析人士說,與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時相比,北京的迴應表明了一種新的變化和信心。

作爲對美國加徵關稅的迴應,中國媒體進行了反擊,指責美國推翻了它自己的自由貿易原則,威脅到氣候目標,並將推高美國人的消費成本。這種觀點的核心是,美國的做法是在傷害美國自身。

分析人士說,在新關稅生效之前,中國有時間採取針對性的反擊行動。而自2018年美中貿易摩擦以來,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

當年,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汽車產量不足80萬輛。但到2023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加緊從東南亞到歐洲的擴張計劃。

在2019年前後,美國製裁曾給華爲造成困難,但現在它已經反彈,並在國內智能手機領域挑戰蘋果,在電動汽車方面挑戰特斯拉。

當地媒體在評論美國加徵關稅時說:“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這句名言似乎適用於中國的科技企業。”

另據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5月15日報道,最近,當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極氪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時,其股價出現飆升。當時,美國已揚言將大幅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但美國股市的投資者顯然仍相信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成功前景,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市場。

雖然徵收懲罰性關稅,美國仍將繼續從中國採購很大一部分商品。美國政府希望關稅措施能帶來大量製造業就業機會,但這是不現實的。近年來,一些中國製造商已將最終生產轉向其他地區。儘管這樣做會讓成本稍高一些,但其光伏產品仍具有不可撼動的價格優勢。

這也爲歐洲提供了走出一條不同道路的機會:我們可以把在關鍵領域具有全球優勢的中國企業引入歐洲,並讓其與當地產業緊密融合。正如中國過去幾十年來所做的那樣,這將帶來就業機會和技術轉讓。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15日報道,一份新的報告稱,中國在東歐、北非和中亞的投資已經遠超美國。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15日的報告指出,2023年,這個國際貸款機構開展業務的36個國家——從波蘭、摩洛哥到土耳其——從中國收到了接近39%的綠地投資,高於2022年的5.1%和20年前的0.6%。

該行首席經濟學家貝婭塔·亞沃爾奇克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讓德國和美國相形見絀。”在這家國際貸款機構覆蓋的地區,美國和德國的綠地外國直接投資分別佔接近8%。

這位專家認爲,這樣的激增部分顯示了中國“就潛在貿易壁壘而言讓產地多元化的努力”。

亞沃爾奇克還強調了歐洲吸引中國製造商、而不是將它們完全拒之門外的潛力。她說,這樣的策略將有助於創造就業,並確保歐盟繼續保持製造基地的地位。(編譯/劉白雲 楊新鵬 聶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