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唱衰中國經濟 學者:謹慎刺激 精準施策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新華社)

今年7月,中國大陸進出口和社會融資數據出現衰退下滑,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再次響起。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之前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外媒稱中國已成拖累和威脅當前全球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駁斥,這些聲音明顯存在短視與偏見,也很不專業,實際上,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

文章稱,任何大規模經濟刺激,都帶有長期成本。美國憑藉美元霸權,可將成本轉嫁給他國。中國若忽略國情、貿然抄作業,貨幣刺激的大水將導致人民幣快速大幅貶值,打擊經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人民幣國際信用,增加進出口貿易成本,帶來國內通膨。因此,中國政府在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上慎之又慎,選擇不搞大水漫灌,而採用定向支持、精準施策。

文章稱,中國產業鏈向亞非拉地區轉移的確在發生,但這大多是相關企業基於自身成本覈算等考量而作出的選擇。歐美日韓等在不斷邁向發達經濟體的過程中,也都經歷過將低端產能轉移到成本更優地區、國內不斷升級產業形態的階段。這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一國產業升級與國際分工優化的結果。

文章稱,至於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本身是一個僞命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存在老齡化現象,一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在於年輕人的數量,而更在於其整體勞動效率與產業鏈技術水平。年輕人口數量多,並非經濟發達的充要條件,否則非洲、南亞、拉美等應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事實上,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歐日韓等地,仍長期保持着發達經濟水平。中國當代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全產業鏈的效率及現代科技發展等,均使中國越來越有能力靠更少的勞動力來供養更多的老齡人口。

文章強調,應正確理解導致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多數國家迄今的經濟復甦都不及預期,導致全球化放緩、整體需求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聯準會(FED)爲應對通膨激進升息而造成的「強美元」。快速收緊並惡化的全球貨幣環境,對復甦中的全球經濟及靠信用驅動的當代經濟增長造成打擊。

文章直言,陷入「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信心與清償力兩難)的美國及其貨幣政策,是導致當前全球遭遇經濟困局的直接原因,是威脅全球金融穩定與實體經濟復甦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