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曲強:對經濟精準施策 中國找準了方向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今天(21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新華社)

今年7月,中國進出口和社會融資數據出現衰退下滑,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再次泛起。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今天(21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這些聲音宣稱中國政府未能進行大規模金融刺激,中國已成拖累和威脅當前全球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產業鏈將加速外遷,中國面臨老齡化挑戰。曲強駁斥,這些聲音明顯存在短視與偏見,也很不專業,實際上,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

首先,中國爲何不像西方國家一樣靠天量貨幣刺激經濟復甦?

文章稱,任何大規模經濟刺激,都帶有長期成本。美國憑藉美元霸權,可將成本轉嫁給他國。中國若忽略國情、貿然抄作業,貨幣刺激的大水將導致人民幣快速大幅貶值,打擊經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人民幣國際信用,增加進出口貿易成本,帶來國內通膨。因此,中國政府在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上慎之又慎,選擇不搞大水漫灌,而採用定向支持、精準施策。

文章稱,今年前7個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總體保持了較快增長。在信貸保障政策工具上,強調優化結構、找準方向,以支持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城中村改造等爲抓手,精準投放、主動引導,以增強實體經濟可持續性、促消費、穩就業、擴內需爲重點,持續推出針對性政策。在財政政策上,也採取了財政前置、提前投資、穩住大盤等策略,同時針對企業幫扶與民生保障持續公佈多項措施。

其次,應理性看待未來產業與人口趨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文章稱,中國產業鏈向亞非拉地區的轉移,確在發生,但這大多是相關企業基於自身成本覈算等考量而作出的選擇。歐美日韓等在不斷邁向發達經濟體的過程中,也都經歷過將低端產能轉移到成本更優地區、國內不斷升級產業形態的階段。這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一國產業升級與國際分工優化的結果。

文章稱,至於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本身是一個僞命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存在老齡化現象,一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在於年輕人的數量,而更在於其整體勞動效率與產業鏈技術水平。年輕人口數量多,並非經濟發達的充要條件,否則非洲、南亞、拉美等應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事實上,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歐日韓等地,仍長期保持着發達經濟水平。中國當代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全產業鏈的效率及現代科技發展等,均使中國越來越有能力靠更少的勞動力來供養更多的老齡人口。

文章稱,當前中國地方政府的整體負債率遠低於美歐日等地區,未來如需適當擴大赤字,仍有空間。尤其是,不同於外債,內債可以依靠現代經濟金融工具有力化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針對房地產問題,其他國家的相關實踐已經積累了豐富有效的應對經驗。當前的首要問題是,保交樓、穩民生、儘早恢復信心。中國已經公佈了信貸優惠、保交樓、城中村改造升級計劃等措施,房地產大盤從主要大城市開始已經企穩。

再次,應正確理解導致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

文章稱,作爲經濟全球化及全球產業鏈中的最重要一環,中國進出口與生產性融資的調整,反映的是全球經濟遇到的共同問題。在同爲出口導向爲主的亞洲地區,在7月,韓國的出口同比下滑16.5%,進口下滑25.4%;日本進口同比下降13.5%,出口下降0.3%;印度出口同比下降15.9%,進口下降17%。與此同時,越南前7個月出口同比下降10.6%,進口下降17.1%。

曲強近期對多個重點國家進行調研後發現,多數國家迄今的經濟復甦都不及預期。導致全球化放緩、整體需求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聯準會(FED)爲應對通膨激進加息而造成的「強美元」。快速收緊並惡化的全球貨幣環境,對復甦中的全球經濟及靠信用驅動的當代經濟增長造成打擊。可以說,陷入「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信心與清償力兩難)的美國及其貨幣政策,是導致當前全球遭遇經濟困局的直接原因,是威脅全球金融穩定與實體經濟復甦的根本因素。在全球通膨背景下,保持低通膨併爲全球市場保障充足產品供應的中國,是幫助其他國家壓低通膨、儘早退出極端貨幣政策、擺脫經濟困局的積極力量。

文章稱,總之,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體制與經濟運行知之甚少、且帶有偏見。它們既無興趣瞭解中國的經濟韌性,也無意願理解中國政府與西方政府在經濟與市場資源整合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它們難以理解中國經濟增長與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所得結論自然是漏洞百出。